SMC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今日召開記者會,在台灣疫苗開打之際,針對疫苗不良反應事件與變種變毒,特別邀請三位疫情中不同醫學領域的專家提供專業解析,來為公眾澄清疫苗種種迷思。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南昌理事長指出,不良事件與副作用兩者不同,不良事件是在施打疫苗後發生,但不必然是因果關係,一個不良事件在沒有施打疫苗的情況下也可能會發生。一般我們關注的是真的有因果關係的,叫做副作用,例如施打後許多人都發生類似的身體反應,像是紅腫熱痛等等。而要判斷不良事件是不是施打疫苗造成的,需要根據臨床檢查或實驗室的檢驗結果、醫學常理、實證醫學資料、流行病學根據,需耗時一段時間才能釐清與確定。

邱南昌舉例,歐盟透過藥物警戒風險評估委員會,目前認定AZ疫苗和血栓風險並不相關。數據顯示,比起未施打疫苗時發生血栓的預期值,施打疫苗後發生血栓的機率並沒有提升。目前國內建議,有服用避孕藥、接受荷爾蒙治療者暫緩接種。邱南昌進一步說明,要收集這些不良事件,可透過由民眾通報來被動監測,或是V-Watch系統的主動監測,以收集足夠的資訊。邱南昌表示,施打疫苗後若發生暈針的現象,有可能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太過緊張而出現蒼白、流汗和感覺冰冷的狀況,暈針有時被誤以為是嚴重過敏反應,但嚴重過敏反應是有特定而明顯的症狀如發癢、紅疹等,打完疫苗的30分鐘內應仔細觀察自己的反應,但不需要過度緊張,也別讓錯誤訊息或其他非科學的因素干擾施打疫苗的意願。

國衛院感疫所齊嘉鈺副研究員級醫師指出,以全球現行施打的疫苗較具指標的有輝瑞、莫德納、AZ、嬌生、諾瓦瓦克斯以及科興,其中的科興疫苗未發布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到研究期刊上。如國家過敏與傳染病研究院院長佛奇所說,施打第二劑後保護力超過五成以上算有效的疫苗,而根據第三期臨床試驗的保護力報告,AZ疫苗若兩劑施打間隔小於六周則保護力僅五成,若延長間隔十二周的保護力則提高至八成。最早得到美國緊急授權的輝瑞和默德納疫苗,二劑接種後保護力都超過九成,尤其是對重症病患的保護力很好。在整體與重症保護力上,上述的疫苗都能在完整接種後達到有效的保護力。而疫苗在不同地區的臨床試驗,保護力的數據會有差別,可能跟不同地區流行的病毒株有關,例如南非病毒株就有可能影響疫苗的保護力。

齊嘉鈺醫師說明目前最新的以色列研究顯示,真實世界施打輝瑞疫苗的保護力,比較有無施打疫苗的各六十萬人後發現,打第二劑疫苗可提升保護力。最後齊嘉鈺醫師也提醒,疫苗的評估是滾動式且複雜的工作,需要要嚴謹的科學評估,台灣也建立了主動及被動的不良事件通報管道,希望立即回報讓醫療端可以掌握,並作出更周全的評估。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施信如教授表示,科學上已知病毒的第614號胺基酸有變異,從D614型變成G614型,2020年三月後病毒株開始以G614型傳播,可見此變異對病毒有利,可讓病毒傳播較快。這也顯示早期控制住病毒的傳播有其重要意義。施信如教授的研究團隊也做實驗發現,變種病毒在攝氏負二十度下可以存活一個月。變種病毒對於疫苗的保護力應該會有影響,根據研究,AZ疫苗在巴西、南非以及英國施打後,雖然疫苗的保護效果會因人而異,但受測者都有產生足夠的抗體對抗舊的病毒,而對新的南非變種之保護力則下降。南非變種的傳播力和結合力都更強,是因為它有三個位點的變異讓病毒結合受體的位置和舊的病毒不同,能更穩定的結合。根據第二級實驗室使用偽病毒,以及第三級實驗室使用活病毒實際測試,發現試驗者的血清裡抗體對新病毒(包括南非變種病毒)的保護力皆下降。即便如此,施打疫苗後人體內還是會有抗體,也仍有抗體以外的免疫功能(T細胞的免應反應),不是完全失去保護力,因此施打疫苗後仍有部分保護力。

記者會活動資料,若有任何疑問跟更多需求都可以與我們聯繫。

會後新聞稿
手板
活動照片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