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台灣大學昆蟲系曾惠芸副教授與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思民研究團隊7月28日在《野生動物管理雜誌》期刊(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發表最新的白鼻心研究,並將登上9月的期刊封面。研究運用野生動物救傷中心的記錄,評估城市中的白鼻心面臨的威脅、繁殖時間與棲息環境的特徵,並發現成年的白鼻心死亡主因是被遊蕩犬隻襲擊和車禍,而親子失散的白鼻心幼獸是接受救援的主因。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臺灣研究小型哺乳動物的專家依據自身研究經驗發表看法。
- 研究原文:Lim, P. X., Lin, S. M., Lin, W. L., Tseng, H. Y. (2023). Breeding records, urban habitat, and threats to the masked palm civet in Taiwan.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e22467. https://doi.org/10.1002/jwmg.22467
專家怎麼說?
1. 這份研究為什麼重要?
隨著人類對自然棲地的改變,我們需要加緊腳步去瞭解野生動物如何因應人為干擾下的新環境,這樣我們才知道該如何去管理這些野生動物,達到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雙贏。本研究探討的都市白鼻心,就是這樣一個例子。都市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而白鼻心這樣能適應都市環境的物種,未來勢必將與人類共存於都市。一方面來說,都市野生動物可能獲得新的資源(例如垃圾、廚餘),但另一方面,牠們也面臨許多新的挑戰(例如通過道路時遭車擊)[1]。
2. 研究有哪些推論上的限制?
本研究是根據台中白鼻心救傷的2010年至2021年長期資料。長期資料在野生動物的研究上十分寶貴;然而救傷資料需仰賴民眾通報,如果某些地區或在較早期的年份,民眾通報意識較低,資料可能就無法很公平地反應整個都市整段研究期間的狀況。
3. 此研究可以如何幫助我們擬定保育白鼻心的策略,以及如何減少野生動物在城市中的可能問題?
透過這個研究,我們知道都市白鼻心族群近年來快速增加,並且他們能利用建物做為棲息、繁殖的地點,對都市環境有高度適應力。未來在白鼻心的保育上可加強都市與其鄰近自然棲地間的同步調查,掌握白鼻心從自然環境移入都市的趨勢,並比較原生棲地與都市環境的白鼻心在行為、族群、甚至疾病上有何差異。此外,這個研究也告訴我們,要減少都市與白鼻心的衝突,可從車輛與犬隻管理、救傷通報、宣傳教育等面向著手。
4. 白鼻心的數量代表什麼?數量下降或消失對人類的影響是什麼?
野生動物的數量可反應他們的族群是否受到生存威脅(數量降低往往代表生存威脅變大),而每個物種因為不同的習性,在生態系中有著不同的功能。白鼻心主要是吃果實的,因此在他們取食果實的過程中可以協助種子的傳播;近期有學者提出,因為白鼻心可適應被干擾過的環境,當我們需要將被干擾過的環境恢復到自然環境(如砍伐過的林地恢復到森林)時,白鼻心可能扮演極為關鍵的種子傳播者 [2]。白鼻心的數量下降或消失,也就代表了他們提供的生態功能會減弱甚至消失。
參考文獻:
[1] Bateman, P. W., & Fleming, P. A. (2012). Big city life: carnivores in urban environments. Journal of Zoology, 287(1), 1-23. https://doi.org/10.1111/j.1469-7998.2011.00887.x
[2] Dehaudt, B., Amir, Z., Decoeur, H., Gibson, L., Mendes, C., Moore, J. H., Nursamsi, I., Sovie, A., & Luskin, M. S. (2022). Common palm civets Paradoxurus hermaphroditus a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humans and forest degradation with implications for seed dispersal and zoonotic diseases. Journal of Animal Ecology, 91, 794-804. https://doi.org/10.1111/1365-2656.13663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