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日本將排放含氚核廢水」專家意見
從2021年開始,日本就有將目前存放於福島核電廠內的「先進液體處理系統處理水(ALPS treated water)」也就是常聽到的「含氚廢水」排放入海的計畫,並預估於今(2023)年即將開始排放。雖日本承諾在排放前會將其稀釋至標準值,無論國內外,都對此事抱持擔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紐西蘭科學媒體中心與澳洲科學媒體中心都邀請專家說明他們的看法。
閱讀更多「森林砍伐導致日夜溫差加劇對夜間動物造成負面影響」專家意見
2023年5月24日上午7: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森林砍伐山區的溫度變化較高影響夜行動物的競爭優勢〉。研究發現森林砍伐造成的日溫差加劇,使夜行性的埋葬蟲,需同時面對夜間溫度過低不利於自身繁殖生存,以及白天溫度升高有利於日行性的麗蠅獲取資源,導致埋葬蟲可獲得的資源變少的雙重打擊。這也是首次有研究證實,日溫差變化加劇,會影響活動模式不同的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對這篇研究的觀點。
閱讀更多「廣設太陽能板會導致乾旱?」專家意見
近期網路輿論討論「廣設太陽能板可能會導致乾旱」,其主要的論述有兩個。第一個論述是,太陽能板會反射光和熱至大氣層,讓台灣上空沒有冷空氣,以致於水氣無法凝結為水滴;第二個論述引用《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2016年的研究,說明大規模太陽能板會導致熱島效應,減少降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釋,當前網路輿論的討論是否符合科學研究已知的現況。
閱讀更多台灣水資源塑膠微粒現況記者會 新聞稿
微塑膠不僅會進入生物體,也影響整個自然環境,且與人類行為及生活切身相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11)日邀請三位在台灣監測微塑膠的專家,說明他們探究台灣不同水資源區域,從陸地上的灌溉水、沙灘、河口到海洋微塑膠的現況。專家指出,從源頭攔截並建立一致的監測標準,了解台灣微塑膠分佈的熱點、現況與趨勢,才能制定有效的減量策略。
閱讀更多「2010-2020年全球氟氯烴濃度增加」專家意見
2023年4月3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布最新研究〈2010-2020年全球消耗臭氧層的氟氯烴氣體濃度增加〉。蒙特婁議定書規範,全球從2010年起應禁用氟氯烴,但這份研究發現有五種氟氯烴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仍明顯增加。然而,在今(2023)年初,世界氣象組織(WMO)才發布報告,指出臭氧層正在修復,並肯定蒙特婁議定書禁用氟氯烴對臭氧層恢復的幫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協助解析,我們該怎麼理解臭氧層目前是否遭受損害?
閱讀更多「淨零之路」研究專書專家意見
幾乎所有科學證據都在敦促「人類應該要減碳」,而且不只是減碳,更是快速、大量的「深度減碳」。但深度減碳與減碳有什麼不同?目前台灣提出的淨零路徑是不是能夠落實2050淨零排放?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將在3月31日出版「淨零之路:臺灣的雙贏策略」研究專書,指出當前淨零路徑的不足之處,並提出更積極的淨零建議。反之,更積極的淨零措施,會不會加深社會經濟衝突?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對此研究專書提供看法。
閱讀更多「IPCC AR6 總結報吿」專家意見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3年3月20日台北時間21:00,發布〈氣候變遷2023: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 〉(CLIMATE CHANGE 2023: Synthesis Report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總結報告再次彙整前三個工作組報告的重要科學證據,提出自2014年至今,氣候物理機制、氣候調適、氣候減緩各項研究最重要的科學證據,作為氣候政策的基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本次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對此份國際重要報告之觀點。
閱讀更多「海洋塑膠微粒不斷增長」專家意見
2023年3月9日凌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發布塑膠微粒最新研究,並提提海洋中塑膠微粒正不斷增長。研究團隊追蹤1979到2019年間海洋塑膠污染的數據,發現從2005年之後海洋塑膠的數量快速增長。據估計,2019年全球上層海洋的塑膠微粒數量約171兆個,換算成重量約是230萬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海洋塑膠微粒的議題。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