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多種病毒利用巨噬細胞的ENT3蛋白入侵細胞質」專家意見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徐嘉琳副教授與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張淑媛教授等人組成研究團隊,在今年1月18日發表於(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雜誌)《EMBO reports》期刊的研究〈IFN-stimulated metabolite transporter ENT3 facilitates viral genome release [...]
閱讀更多「森林多樣性高可增加土壤碳氮含量」專家意見
今(2023)年4月26日台北時間晚上11:00,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森林土壤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森林的樹木多樣性越高,土壤中的碳、氮儲存量越高。研究團隊依據加拿大國家森林資料庫分析的結果顯示,增加樹種的均勻程度可使有機層中的土壤碳和氮含量增加30%和42%;提高功能多樣性則可以使土壤礦質層中的碳和氮含量分別增加32%和50%。此研究是首次在天然林中,驗證早前在生物多樣性模擬實驗研究的推論,森林樹種多樣性與土壤的碳氮儲存量有關。
閱讀更多「老化伴隨的發炎與T細胞的基因調控有關」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研究發現,老年人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會過度活化「CISH基因」,並損傷細胞的溶酶體功能,將受損的粒線體、粒線體的DNA等發炎因子釋放出來,產生體內局部的發炎反應。研究說明,這些老化且過度反應的T細胞引起的免疫老化現象,容易讓人增加對疾病的易感性與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除了確立T細胞基因與老化發炎的機制,未來也可能運用抑制CISH基因的表現,作為降低老年人的老化發炎的臨床運用,或作為判斷老化的重要生理指標。
閱讀更多國際條約對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影響及挑戰
生態保育的方式主要分為「物種保育」和「棲地保護」兩種,且台灣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和政策受到國際條約影響很大。最早影響台灣的國際條約應是1975年生效,以物種保育為目標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作《華盛頓公約》(CITES)。由於違反公約會受到國際貿易的制裁,因此政府在1989年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並陸續修訂了台灣瀕危物種保育類動物名錄。這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管理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閱讀更多研究發現「生物的必要基因在演化中改變」新聞稿
中央研究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呂俊毅特聘研究員的研究團隊30日於國際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發表一篇生物基因演化的研究。研究打破科學界過去既有的認知,發現「必要基因」(essential [...]
閱讀更多「橙皮素可活化小鼠長壽基因 延緩老化」專家意見
由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系暨基因體科學研究所蔡亭芬特聘教授、林口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葉集孝與國家衛生研究院組成的研究團隊,在去(2022)年7月24日發表於《生醫科學雜誌》(Journal of Biomedical Science)期刊的研究〈Hesperetin promotes longevity and delays aging via activation of Cisd2 in naturally aged [...]
閱讀更多海水增溫使全球海洋珊瑚礁生態系缺氧 新聞稿
《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今(17日)發表海洋化學的研究,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環境與生態研究所周文臣教授也參與其中,並證實多個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缺氧的海洋環境中。研究結果發現,過去海洋缺氧多發生在溫帶海域,但現在熱帶海域也已出現海洋溶氧量不足的現象。周文臣研究團隊在這次調查中證實,臺灣東沙環礁、太平島等五處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中重度缺氧的生存環境中。這份研究由美國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 Institution of [...]
閱讀更多「海水增溫使全球海洋珊瑚礁生態系缺氧」專家意見
最新研究發現,因氣候暖化的關係,全球多個珊瑚礁生態系皆處於缺氧的環境中。今(2023)年3月17日《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