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A資料庫將於五月關閉」專家意見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在網站上公告了14個與海洋、地震、河口相關的公開數據資料庫,即將於五月停止運作,並且不可再取得資料的消息。 美國的研究單位,像是哈佛大學開始建立備份援助系統,美國氣象學會也呼籲研究者採取行動,向所在地參眾議員反應。這些資料庫關閉對學術研究有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科學家提供觀點。
閱讀更多

「研究發現400年來最高海洋溫度危及大堡礁」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研究發現,大堡礁周圍的海水溫度達到 400 年來最高,威脅珊瑚礁生存。這份研究也再次證實,人類活動是造成全球暖化使海水溫上升的主要原因。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地球科學、海洋遙測、珊瑚生態專家,提供觀點,解析這篇研究,以及台灣近年珊瑚白化的事件、復育策略,及可能的挑戰。
閱讀更多

花蓮地震引發國際關注 台灣澳洲科學家即時發聲

2023年4月3日,花蓮經歷了一場規模7.2的大地震,此後一個月內多次餘震,一系列地震事件讓地震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點。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地震發生後不久,搭配國際合作夥伴澳洲科學媒體中心,迅速發布了12位澳洲科學家的專業評論,這些專家來自多個領域,他們根據各自專業背景,在地震發生後3小時內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各種可能影響和科學現象。
閱讀更多

「918花蓮台東強震」專家意見

9月17日21時41分與9月18日14時44分,連續發生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中央氣象局研判9月18日所發生的地震,才是本次的主要地震。但本次地震從9月17號晚間至9月19日,已發生154個地震。在主震前共有73個前震,在154個地震中,有10個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包含主震)。目前我們看到輿論對於地震的成因、影響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該如何理解這次的地震?
閱讀更多

「光速可預警地震」專家意見

2022年5月11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一篇研究〈以瞬時重力訊號追蹤地震的增長〉。這篇研究指出透過機器學習,可以準確地判別以光速傳遞的瞬時重力訊號,並依此評估地震的演變,提早在地震規模2-5時,開始監測該地震的成長規模,達到早期預警效果。台灣屬於地震頻繁的地區,若能更快速預警地震,有助於減少人員傷害。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說明台灣的地震、海嘯預警是否有機會應用這個新技術?
閱讀更多

地震頻率與週期對大地震影響專家意見

新聞報導全台有感地震時,提到「這一、兩年隱沒帶地震比過去活躍」、「地震百年週期將至」,以及「未來可能需要留意規模8.0以上的海溝型地震」的訊息。然而目前科學研究可提供的是地震災害潛勢,並在地震發生時提供地震預警,尚未能準確的預測及預報地震。我們整理了對於地震預測的概念,並邀請專家解析新聞中提到的新概念。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