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小米粽驗出農藥托福松」專家意見
臺東發生食用小米粽後多人送醫,甚至死亡的事件。根據衛生福利部9月19日檢測小米粽中的「血桐」、「蝸牛」及「食餘」,結果發現食餘中含有劇毒農藥有機磷托福松(Terbufos)。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農藥殘留監測、管理、風險分析與安全評估等的專家根據自身研究,以及目前對托福松的理解,提供簡短的解析,作為公眾理解和討論農藥與食品安全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閱讀更多「研究分析乳牛感染的H5N1禽流感病毒傳染力」專家意見
自今年三月起美國多個州爆發乳牛的H5N1禽流感疫情,至七月已累計12州、139群的乳牛受到影響。最新的一篇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研究,分析這些感染乳牛的H5N1禽流感病毒,研究結果是什麼呢?研究結果可以告訴我們為什麼乳牛會感染原本常見在禽鳥身上的禽流感病毒嗎?我們是否需要擔心這些感染乳牛的禽流感病毒會感染人呢?
閱讀更多「墨西哥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2死亡」專家意見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6月5日更新禽流感的新聞,墨西哥出現全球首例人類感染H5N2禽流感變異株死亡病例。究竟我們可以從中知道什麼重要的資訊,來準備應對禽流感可能的危害?我們需要擔心台灣爆發人或任何動物的大規模禽流感疫情嗎?
閱讀更多「美國乳牛爆發禽流感疫情」專家意見
美國9個州爆發乳牛禽流感疫情,目前發現1名農場工人感染H5N1病毒後出現結膜炎。隨後美國FDA 調查了美國38個州的297種商業乳製品,目前沒有檢測到任何活的、有感染性的禽流感病毒。美國FDA表示一般有經過殺菌的牛奶是安全的,並且建議不要飲用未經殺菌的生乳。究竟乳牛爆發禽流感疫情的原因為何?我們需要擔心牛乳會傳染禽流感給人嗎?
閱讀更多「最新研究發現基因編輯的雞可抗禽流感」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於台灣時間2023年10月10日發表一篇研究,提出基因編輯可能是用於培養可抵抗禽流感的雞的一種方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研究基因編輯技術與培育雞品種的台灣專家,解析這篇研究結果以及我們可以怎麼看待這個結果,作為應對和討論如何抵抗禽流感時可參考的科學資訊。
閱讀更多「Nature期刊研究反覆發生疫情的高病原性禽流感H5病毒」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於台灣時間2023年10月18日晚間23:00發表一篇禽流感病毒的研究,分析2005年至2022年期間的流行病學數據、一萬多個病毒基因序列,想知道高病原性禽流感H5N1疫情的起源和演化趨勢。研究發現禽流感疫情復燃的關鍵是在2016年禽流感病毒從亞洲擴展到包括非洲和歐洲的部分地區,2020年野生鳥類傳播禽流感速度大幅加快,H5N8病毒在歐亞大陸傳播,並導致隨後出現H5N1新變異株,變異病毒株的基因來自低病原性病毒變異與基因重組而來。
閱讀更多台灣雞蛋產銷與進口蛋 新聞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認為,各國的環境與運輸條件不同,進口雞蛋的規定也因各國需求而有差異,從其他國家進口蛋到台灣,為了避免雞蛋變質需要考量許多條件,也應根據不同的條件來標示,這些都需要有科學的論述和根據科學資訊為基礎,才能在未來持續改善進口蛋的過程,以及改善未來的相關規範。
閱讀更多「進口蛋與台灣雞蛋產銷考量的因素」專家意見
因禽流感持續在國際上對蛋雞產業造成影響,比起過往主要是本土雞產的蛋,現在有更多機會買到進口蛋。然而各國的環境與運輸條件不同,進口雞蛋的規定也因各國需求而有差異,從其他國家進口蛋到台灣,為了避免雞蛋變質,究竟需要考量哪些條件?又應該如何根據不同的條件來標示、改善進口蛋的過程,以及改善未來的相關規範呢?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根據研究專業提供觀點,希望提供台灣公眾以及公部門討論進口蛋議題時,更多元的科學證據,作為討論的基礎。
閱讀更多最新研究找出抵抗稻熱病的基因 新聞稿
國際期刊《公共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今(12)日發表稻米和麥等作物感染真菌「稻熱病菌」(麥子感染即稱麥熱病菌)的研究,研究結果指出,2016年在亞洲與非洲出現的麥熱病基因起源於南美洲,與在尚比亞和孟加拉大流行的B71稻熱病菌是不同的基因型,並發現其中一種「Rmg8基因」的小麥可抵抗這種真菌。台灣有長久的種稻歷史且擁有多樣品種,近年也開始發展麥作,過去更曾發生嚴重稻熱病,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台灣研究稻熱病專家說明此研究,並提供未來可防治的方向。
閱讀更多「稻熱病菌研究:追溯造成大流行的菌株並發現可抵抗的作物基因」專家意見
今(2023)年4月12日台北時間凌晨2:00,英國團隊於國際期刊《公共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發表一篇與感染稻米和麥等作物的真菌「稻熱病菌」(稻瘟病菌)有關的研究。台灣兩位研究稻熱病菌的專家解析,我們是否需要擔心台灣的水稻或小麥對特定真菌沒有抵抗力,或感染此真菌後造成大流行。又應該注意什麼資訊、做哪些防範呢?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