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地震臨震行為與客製化防災資訊價幾何?
今年4月3日花蓮地震發生當下,你怎麼應對地震呢?根據2018年花蓮地震後強震區的民意調查,只有6.5%的民眾執行正確的應變動作,在地震當下記得趴下、掩護、穩住,若在床上,則是用枕頭或被子保護頭部。
閱讀更多花蓮地震引發國際關注 台灣澳洲科學家即時發聲
2023年4月3日,花蓮經歷了一場規模7.2的大地震,此後一個月內多次餘震,一系列地震事件讓地震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點。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地震發生後不久,搭配國際合作夥伴澳洲科學媒體中心,迅速發布了12位澳洲科學家的專業評論,這些專家來自多個領域,他們根據各自專業背景,在地震發生後3小時內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各種可能影響和科學現象。
閱讀更多EXPERT REACTION: A 7.2 magnitude earthquake struck Taiwan in the morning of April 3
A 7.2 magnitude earthquake had happed in this morning at Hualien, Taiwan. Science Media Center Taiwan (SMCTW) invited experts to share their views for the earthquake.
閱讀更多「918花蓮台東強震」專家意見
9月17日21時41分與9月18日14時44分,連續發生芮氏規模6以上的強震。中央氣象局研判9月18日所發生的地震,才是本次的主要地震。但本次地震從9月17號晚間至9月19日,已發生154個地震。在主震前共有73個前震,在154個地震中,有10個芮氏規模5以上的地震(包含主震)。目前我們看到輿論對於地震的成因、影響有多種不同的觀點。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該如何理解這次的地震?
閱讀更多光速傳遞的訊號能加速預警地震? 新聞稿
今(2022)年5月11日法國蔚藍海岸大學的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上發表研究,為了克服地震波預警相對較慢,以及可能低估規模7以上地震的問題,採用光速傳播的瞬時重力訊號(Prompt Elastogravity Signals, [...]
閱讀更多「光速可預警地震」專家意見
2022年5月11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佈一篇研究〈以瞬時重力訊號追蹤地震的增長〉。這篇研究指出透過機器學習,可以準確地判別以光速傳遞的瞬時重力訊號,並依此評估地震的演變,提早在地震規模2-5時,開始監測該地震的成長規模,達到早期預警效果。台灣屬於地震頻繁的地區,若能更快速預警地震,有助於減少人員傷害。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也邀請專家說明台灣的地震、海嘯預警是否有機會應用這個新技術?
閱讀更多地震頻率與週期對大地震影響專家意見
新聞報導全台有感地震時,提到「這一、兩年隱沒帶地震比過去活躍」、「地震百年週期將至」,以及「未來可能需要留意規模8.0以上的海溝型地震」的訊息。然而目前科學研究可提供的是地震災害潛勢,並在地震發生時提供地震預警,尚未能準確的預測及預報地震。我們整理了對於地震預測的概念,並邀請專家解析新聞中提到的新概念。
閱讀更多「解析俄羅斯專家地震預測準確性」專家意見
近期網路上有許多人在討論一位俄國莫斯科地球物理學的專家(S. Ts. Akopian)發佈在youtube的影片:影片內容提到他們預測台灣在7月到8月上旬的期間,會發生地震,且越接近8月15日,地震的危險性就越高。對此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對地震預測的觀點。
閱讀更多「科學家發現地球構造中最內部內核」之專家意見
重點1:地震波中的P波在地球內部傳遞時,因地球構造不同而波速不同,所以可藉由P波的反射、折射觀測來推論地球內部構造的不連續帶。
重點2:這不是第一篇提出地球存在「最內部內核」的論文,過去已有數篇論文探索從「外部內核」至「最內部內核」之間的過渡帶。
重點3:地球內核具有P波各向異性,在「外部內核」P波沿地球自轉軸傳遞時波速較沿赤道方向(90度)快,但此研究發現,在「最內部內核」處,慢軸從90度角轉變至54度角。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