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新能源正夯,台灣布局氫能還缺什麼?
氫能因為具有能長期儲存、容易調度、發電過程不會產生溫室氣體的特質,而成為全球關注的化石燃料替代能源。從「臺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與「關鍵戰略」將氫能視為獨立的戰略,設定執行目標,也看出政府逐漸將氫能視為一項重要的能源選項。然而要將氫能作為落實「淨零」的關鍵,臺灣準備好了嗎?
閱讀更多COVID-19疫情對癌症預防與治療的影響
即使在疫情期間,癌症仍是大多數國家最主要的死因。預防是防治癌症的首要工作,減少危險因子的暴露將可避免癌症發生;透過早期發現癌症,可讓癌症更容易被治癒,並且無須花費龐大的醫療費用。然而,疫情迫使眾多城市實施封鎖政策,民眾亦擔心感染,讓醫院和衛生單位減少癌症篩檢服務,這將引起更高的癌症死亡率。
閱讀更多全球禽流感疫情對台灣產業的衝擊
野鳥為禽流感病毒的主要天然宿主,候鳥的遷徙使疫情快速擴散,而台灣正好位於候鳥東亞澳遷移路線的下游,於2022年9月日韓兩國均有禽場爆發禽流感疫情,病毒沿著候鳥遷徙路線從歐洲一路傳進亞洲和非洲,候鳥遷徙會途經日韓兩國再來到台灣,這個過程提高禽流感病毒帶至台灣的風險。加上台灣禽場密度高,周圍多鄰近水鳥棲息的濕地環境,而且水禽場多屬於開放式或半開放式空間,使得野鳥容易將禽流感病毒傳入禽場內感染家禽,造成疫情爆發。
閱讀更多後COP27的臺灣綠色金融政策再思考
COP27會議11月20日於埃及夏姆錫克落幕,一如會前各方預期,這次比較可能有具體進展的討論集中在「資金」。大會最終決議文件「夏姆錫克實踐計畫」也直指,當前全球氣候資金規模距離目標有大幅落差。
閱讀更多減碳如何接軌國際?台灣尚缺即時科學數據
每年氣候峰會開幕之前,許多國際學研單位會陸續發布氣候變遷的最新研究與評估報告。這些報告以「實際掌握的科學資料與證據」告訴大眾,我們離暖化有多近,也讓國際社會知道距離限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有多遠。除了了解全球的情況,各國也需要依靠這些科學證據,釐清國內主要的排放源,評估減碳政策成效,才能對症下藥。
閱讀更多WHO研究發現打疫苗的人住院是沒打疫苗的三倍?研究解析
一則謠言標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得出結論,因COVID疫苗接種而遭受嚴重傷害的風險比因COVID-19住院的風險高339%」,文中宣稱「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項新研究發現,mRNA COVID-19疫苗接種的風險遠超過好處,科學家發現打輝瑞Covid-19疫苗的人,遭受嚴重不良事件(例如:心臟驟停、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平均比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高339%。」
閱讀更多為何研究人類的古基因組演化可以獲頒諾貝爾生醫獎?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他研究大約30萬年前首次出現在非洲的現代人,和更早遷出非洲的古人類族群之間的關係,他的發現使我們更能理解人類如何進化、以及我們的祖先智人在人類進化史中扮演的角色。
閱讀更多刺胳針委員會報告:全球應對COVID-19是大規模的失敗
世界各國逐步邊境開放,解封出入境條件,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月25日再次提醒各國對COVID-19勿掉以輕心。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今年九月中針對近三年的COVID-19疫情,提出一份全球總檢討報告,回顧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應對疫情時,眾多決策層面的重大失敗與檢討改進方針。透過報告與專家看法,重新審視全球與台灣被疫情衝擊下,有哪些實際作為與可改進之處。
閱讀更多「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性化學」 為何獲頒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藥物的研發常涉及複雜天然物化學結構的修飾,如何利用理想的化學反應快速獲得目標產物,同時避免副產物的生成,則是化學家致力的目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即頒予符合上述需求的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克服傳統有機化學反應的限制,可高效率的結合兩個分子融合成單一化合物。
閱讀更多【科學家談動物實驗】替代方法有前景也有其侷限,我們如何理解科學研究肩負的生命責任?
2019 年底之前,全世界沒有人預料得到,即將出現COVID-19這樣嚴重的傳染疾病,席捲全球造成653萬人死亡。科學家為了要能了解未知的疾病,並處理妥善用藥的難題,動物實驗是無可避免的研究途徑。而科學家們為了人類與動物的健康福祉做研究的同時,也希望兼顧實驗動物的福利。實驗動物的用與不用,是人對倫理的拉扯,但醫療上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們必須對實驗動物更加負責,並且在發展出完整可運用的替代方法前,落實對實驗動物的動物福利與照護。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