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減碳如何接軌國際?台灣尚缺即時科學數據

每年氣候峰會開幕之前,許多國際學研單位會陸續發布氣候變遷的最新研究與評估報告。這些報告以「實際掌握的科學資料與證據」告訴大眾,我們離暖化有多近,也讓國際社會知道距離限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有多遠。除了了解全球的情況,各國也需要依靠這些科學證據,釐清國內主要的排放源,評估減碳政策成效,才能對症下藥。
閱讀更多

WHO研究發現打疫苗的人住院是沒打疫苗的三倍?研究解析

一則謠言標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得出結論,因COVID疫苗接種而遭受嚴重傷害的風險比因COVID-19住院的風險高339%」,文中宣稱「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項新研究發現,mRNA COVID-19疫苗接種的風險遠超過好處,科學家發現打輝瑞Covid-19疫苗的人,遭受嚴重不良事件(例如:心臟驟停、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平均比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高339%。」
閱讀更多

刺胳針委員會報告:全球應對COVID-19是大規模的失敗

世界各國逐步邊境開放,解封出入境條件,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月25日再次提醒各國對COVID-19勿掉以輕心。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今年九月中針對近三年的COVID-19疫情,提出一份全球總檢討報告,回顧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應對疫情時,眾多決策層面的重大失敗與檢討改進方針。透過報告與專家看法,重新審視全球與台灣被疫情衝擊下,有哪些實際作為與可改進之處。
閱讀更多

「點擊化學」及「生物正交性化學」 為何獲頒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

藥物的研發常涉及複雜天然物化學結構的修飾,如何利用理想的化學反應快速獲得目標產物,同時避免副產物的生成,則是化學家致力的目標。今年諾貝爾化學獎即頒予符合上述需求的點擊化學和生物正交化學,克服傳統有機化學反應的限制,可高效率的結合兩個分子融合成單一化合物。
閱讀更多

【科學家談動物實驗】替代方法有前景也有其侷限,我們如何理解科學研究肩負的生命責任?

2019 年底之前,全世界沒有人預料得到,即將出現COVID-19這樣嚴重的傳染疾病,席捲全球造成653萬人死亡。科學家為了要能了解未知的疾病,並處理妥善用藥的難題,動物實驗是無可避免的研究途徑。而科學家們為了人類與動物的健康福祉做研究的同時,也希望兼顧實驗動物的福利。實驗動物的用與不用,是人對倫理的拉扯,但醫療上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們必須對實驗動物更加負責,並且在發展出完整可運用的替代方法前,落實對實驗動物的動物福利與照護。
閱讀更多

戴口罩會因缺氧引起癌變?解析

一則謠言標題為「口罩致癌」,謠言宣稱: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缺氧,這會在人體中產生酸性狀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與MyGoPen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希望能依實證醫學研究的精神,釐清民眾在傳言中產生的疑慮。此次解析將會即時提供給MyGoPen完整引用。
閱讀更多

從近期幹細胞合成胚的新里程前瞻其未來的研究願景

研究胚胎發育與相關疾病的困難點之一,是無法直接在子宮或活體進行細部的觀察,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離體胚胎發育模式顯得格外重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在2017年時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與英國劍橋大學的團隊,分別發表了以幹細胞產製合成胚(synthetic embryos)的研究。
閱讀更多

幹細胞合成胚胎——試驗動物減量與人類器官產製的前景

近期兩項有關胚胎發育的重大研究成果,無疑是繼2017年以來,再次締造以幹細胞合成胚胎的另一個新里程碑;此一突破拓展了科學家探討早期懷孕過程、不孕症、器官產製與移植等研究的視野,甚至可望減少相關研究的動物使用量。儘管如此,這項研究仍存在瓶頸與未來科學家或相關單位可以進一步思索的空間。目前研究胚胎發育與相關疾病的困難點之一,是無法直接在子宮或活體中進行細部的觀察,因此建立一完善的胚體外培養系統成為刻不容緩的重要課題。
閱讀更多

新興基因體技術在「精準育種」的發展趨勢

台灣的農業基因體學和遺傳技術如基因編輯的研發有豐沛的基礎量能,但仍未有基因編輯之精準育種法規制度。可借鏡相關制度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英國、日本、澳洲的法規制定視為傳統育種,搭配早期諮詢及上市前評估制度輕度監管,以釋放基因編輯在精準育種研發及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的能量。
閱讀更多

人工角膜改善視力為眼疾患者攜福音

目前的器官移植手術中,雖然角膜移植手術已經是近期成功率較高的,但因為捐贈的角膜數量有限,需要角膜移植的病患常常要等待許久。本月一篇發表在《自然-生物技術》期刊的研究有助於解決此問題,研究團隊運用生物工程技術做出角膜,成功的移植給人類病患,提供一種可行的角膜替代方案。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請益生物工程、眼科生物力學以及眼科醫療的專家,解析這項結合了生物工程與臨床應用的技術進展和潛能。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