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報導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COVID-19疫情對癌症預防與治療的影響

文/翁瑞宏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新冠肺炎大流行對公共衛生和醫療產生嚴峻衝擊,導致疾病發生率和死亡率的升高,亦間接對非相關於COVID-19的醫療保健服務造成阻礙。

根據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今年11月15日發布的報告,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估計整個歐洲有近億人錯失癌症篩檢,大約有100萬例癌症被遺漏診斷。報告亦顯示,相較於疫情之前,疫情期間被診斷為晚期癌症的比例也增加,主因是延誤診斷和治療。如此轉變將在未來幾年給歐洲的癌症治療體系帶來壓力,最終危及病患的生存,並讓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驟降。而從疫情大流行中快速恢復癌症篩檢,可使民眾獲得更公平的健康服務,並增強社會應對健康危機的韌性。但是,疫情暴露當前癌症防治體系缺乏運作彈性;若不加緊解決,在疫情停歇後的近年內將引發癌症大盛行。

即使在疫情期間,癌症仍是大多數國家最主要的死因。預防是防治癌症的首要工作,減少危險因子的暴露將可避免癌症發生;透過早期發現癌症,可讓癌症更容易被治癒,並且無須花費龐大的醫療費用。然而,疫情迫使眾多城市實施封鎖政策,民眾亦擔心感染,讓醫院和衛生單位減少癌症篩檢服務,這將引起更高的癌症死亡率。

疫情除了減少癌症篩檢,也迫使研究機構關閉實驗室,民眾對於癌症研究的慈善捐款大幅削減,臨床試驗因此被延遲或取消。世人普遍受益於癌症的研究進展,癌症研究呈現預防和治療策略的重要證據,促進早期診斷,也提供患者更安全及更負擔得起的有效治療。為此,刺胳針腫瘤學委員會訂定一項「70:35願景」的目標,亦即到2035年,歐洲癌症患者的平均存活率可以達到70%。

然而,歐洲的癌症研究不僅受到疫情衝擊,也遭遇外部因素的影響,例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東歐國家原已呈現較差的癌症死亡率,除了與抽菸、飲酒和飲食習慣等生活型態有關,也反應當地癌症防治不當的問題。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逃難者更為歐洲的健康運作體系製造新課題,包括藥物的短缺,烏克蘭更喪失為國人提供診斷和治療的能力。此外,在2014年至2017年間,全球發表636項癌症的臨床試驗,其中有39項歸屬烏克蘭,俄羅斯亦執行115項。戰爭迫使烏克蘭停止癌症研究,國際藥廠面臨巨大壓力的同時,還被要求停止在俄羅斯的投資,包括臨床試驗。癌症研究的複雜性和政治性,在這場衝突中也被呈現出來。

疫情大流行凸顯癌症照護和研究的複雜運作體系,極易受到衝擊和破壞。欲健全癌症防治體系,必須透過健康行為研究,辨別民眾不參與癌症篩檢的障礙與原因,也應該特別關注服務不足的族群,並解決早已存在的健康不平等問題。俄烏衝突更讓我們看清現實,顯露跨越國界的人道援助需要更完善的健康基礎措施,以及可以支持臨床研究的強大備援能力,讓癌症防治有足夠資源,以建立面對新疫情、新疾病或新戰爭的應變力。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