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疑似造假,會造成什麼影響?」之專家意見

西爾萬.萊斯內(Sylvain Lesné)在2006年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篇研究,被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馬修.施拉格(Matthew Schrag)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究竟目前科學家對阿茲海默症的理解是什麼?這篇有誤的研究會造成什麼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釋疑。
閱讀更多

用AI分析腦影像可知腦神經血管的年齡 新聞稿

由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運用腦部核磁共振(MRI)影像配合人工智慧演算法,建立出估算人類腦神經血管年齡的方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這份研究成果將有利於發展出老化疾病的預警工具,為邁入超高齡化的臺灣社會做好準備。
閱讀更多

「最新研究以腦影像預測腦血管年齡」專家意見

今(2022)年5月1日,國際期刊《年齡與衰老》(Age and Aging)發表了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林慶波特聘教授的團隊所主持的研究,訓練人工智慧分析腦部核磁共振影像中,大腦白質可能有病變的斑塊或斑點,藉此建立出估算腦血管年齡的數學模型,可協助預測和腦血管老化有關的病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看法。
閱讀更多

科學謠言與它們的產地

新冠疫情在全球延燒近三年,讓有關病毒、疫苗和藥物的謠言累積到前所未有的數量;也因為民眾對「新的變種」、「新的技術」有未知的恐懼,加速謠言的傳播速度。從觀察新冠疫苗謠言的傳散過程,發現散播謠言的驅動力來自「我相信」;擴大散播範圍的成功要素則是「好理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協助查核過不少引用國外研究或政府資料的謠言,看到幾個有趣的現象,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謠言總是有人相信。
閱讀更多

研究證實病毒可在水中塑膠微粒上存活 新聞稿

最新研究在實驗室中發現,外表結構沒有套膜的病毒在水中有塑膠微粒時,存留時間較長,顯示了水中塑膠微粒污染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篇研究,專家指出,研究顯示病毒可存活在塑膠微粒的生物膜上,但需要研究持續的關注和監測才能知道野外環境的水中,病毒是否也會留存並傳播。
閱讀更多

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 新聞稿

經過新冠病毒大流行,社會大眾容易以面對新冠病毒的視角看待猴痘。即使猴痘目前的傳播狀況與病毒特性都尚待研究,但猴痘相對於新冠病毒,並不是新出現的疾病,猴痘其實早在1958年的時候就被發現。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四位台灣專家說明過往累積的研究證據。
閱讀更多

「BA.4與BA.5引發再感染與免疫逃逸的能力」專家意見

英國在今(2022)年6月底,感染BA.4和BA.5的病例數已經佔所有新增病例的一半以上;美國從今年春天發現BA.2.12.1病毒株後,現在已經取代BA.1成為主要的流行株,而且BA.4及BA.5感染的病例數也持續增加中。科學家們因此希望盡快釐清這些新的變種病毒亞型在以前曾經感染過Covid-19的人和已經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當中免疫逃逸的情形。
閱讀更多

釐清感染COVID-19與糖尿病的關聯性

COVID-19全大流行至今(2022)年5月,臨床上觀察到有糖尿病史或高血糖問題的病患,感染COVID-19後病況較差,重症和死亡風險也較高。此外,許多COVID-19病患產生高血糖代謝問題,引起醫療與研究團隊關注,想找出COVID-19感染後,是否會引發糖代謝的異常,以及與糖尿病的關聯。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