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懷孕期間大腦變化的研究」專家意見
本研究與「一孕傻三年」、「懷孕會變笨」這些「道聽塗說」的傳統的關聯,似乎也是大家會對此篇研究記得或傳誦的主要原因。但先前亦有回顧文獻指出上述這些說法的不正確,意即女姓懷孕並不會變笨。專家認為,此篇研究發表的最大貢獻是激起更多有興趣且有資源的研究者來一起投入,並願意為了驗證此類研究,願意打破傳統約束,以更多新手準父母為研究對象,看能否提供不同或共同的結論。
閱讀更多WHO研究發現打疫苗的人住院是沒打疫苗的三倍?研究解析
一則謠言標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得出結論,因COVID疫苗接種而遭受嚴重傷害的風險比因COVID-19住院的風險高339%」,文中宣稱「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項新研究發現,mRNA COVID-19疫苗接種的風險遠超過好處,科學家發現打輝瑞Covid-19疫苗的人,遭受嚴重不良事件(例如:心臟驟停、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平均比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高339%。」
閱讀更多「慢性疼痛」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天(11月15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與台北榮總王署君研究團隊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數位生命科學》(eLife)的最新研究,發現小鼠大腦中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會影響慢性疼痛引起的焦慮或憂鬱。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慢性疼痛與行為、情緒之間的互相影響,並且提供一個針對疼痛過度敏感反應的可能治療方向,未來可能幫助因為慢性疼痛而困擾的患者。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解析此研究。
閱讀更多「慢性疼痛影響負面情緒的最新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2)年11月15日,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期刊《eLife》最新刊登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研究團隊注射中性或酸性的食鹽水至小鼠的後腿肌肉,作為引發慢性疼痛觀察的模型,測量小鼠對觸覺或刺痛的反應是否更敏感,再以強迫游泳實驗、社交行為實驗等,觀察小鼠焦慮、憂鬱的負面情緒症狀。研究也使用藥物和化學基因方法抑制特定腦區杏仁核的神經元活性,發現可以達到讓小鼠止痛、減緩焦慮和憂鬱行為的效果。
閱讀更多為何研究人類的古基因組演化可以獲頒諾貝爾生醫獎?
今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德國萊比錫馬克思普朗克進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所長,斯萬特.帕博(Svante Paabo)。他研究大約30萬年前首次出現在非洲的現代人,和更早遷出非洲的古人類族群之間的關係,他的發現使我們更能理解人類如何進化、以及我們的祖先智人在人類進化史中扮演的角色。
閱讀更多刺胳針委員會報告:全球應對COVID-19是大規模的失敗
世界各國逐步邊境開放,解封出入境條件,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0月25日再次提醒各國對COVID-19勿掉以輕心。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今年九月中針對近三年的COVID-19疫情,提出一份全球總檢討報告,回顧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應對疫情時,眾多決策層面的重大失敗與檢討改進方針。透過報告與專家看法,重新審視全球與台灣被疫情衝擊下,有哪些實際作為與可改進之處。
閱讀更多「大腦杏仁核的神經網絡會調節小鼠選擇利他或自私行為」專家意見
今(2022)年10月24日台北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神經科學》(Nature Neuroscience)發表了最新研究。研究團隊利用小鼠作社會決策行為實驗(SDM, social [...]
閱讀更多「每天喝1公升啤酒可降低失智風險?」研究解析
自2022年9月27日起,有媒體外電報導的標題:「研究顯示:每天喝1公升啤酒 可降低失智風險」、「研究曝每天喝酒「這個量」:可降低失智風險」。報導內容指出:「喝啤酒居然能防癡呆!澳洲研究人員分析發現,適量的飲酒能夠有效降低失智症的發生機率,研究人員指出,適量的酒精可以減少大腦斑塊的形成,而大腦斑塊正是失智症的病徵之一。」
閱讀更多【科學家談動物實驗】替代方法有前景也有其侷限,我們如何理解科學研究肩負的生命責任?
2019 年底之前,全世界沒有人預料得到,即將出現COVID-19這樣嚴重的傳染疾病,席捲全球造成653萬人死亡。科學家為了要能了解未知的疾病,並處理妥善用藥的難題,動物實驗是無可避免的研究途徑。而科學家們為了人類與動物的健康福祉做研究的同時,也希望兼顧實驗動物的福利。實驗動物的用與不用,是人對倫理的拉扯,但醫療上的迫切需求,促使我們必須對實驗動物更加負責,並且在發展出完整可運用的替代方法前,落實對實驗動物的動物福利與照護。
閱讀更多「實驗動物與替代方法」專家意見
大部分的生物醫學研究會使用實驗動物做研究,另外有些研究正在發展不使用實驗動物的替代方法。目前台灣與國外皆有持續的發展並更新基於3R(替代replacement、減量reduction,和精緻化refinement)的實驗動物替代方法,然而,使用其他方法替代活體實驗動物,雖有其優點,也有限制與挑戰。
閱讀更多戴口罩會因缺氧引起癌變?解析
一則謠言標題為「口罩致癌」,謠言宣稱:癌症的根本原因是缺氧,這會在人體中產生酸性狀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與MyGoPen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希望能依實證醫學研究的精神,釐清民眾在傳言中產生的疑慮。此次解析將會即時提供給MyGoPen完整引用。
閱讀更多從近期幹細胞合成胚的新里程前瞻其未來的研究願景
研究胚胎發育與相關疾病的困難點之一,是無法直接在子宮或活體進行細部的觀察,因此建立一個有效的離體胚胎發育模式顯得格外重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早在2017年時荷蘭烏特勒支大學(Utrecht University)、馬斯垂克大學(Maastricht University)與英國劍橋大學的團隊,分別發表了以幹細胞產製合成胚(synthetic embryos)的研究。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