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SMC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資料庫分類 : SMC 資料庫Page 19

「野生動物保育與動物保護修法」專家意見

4月底農委會提出兩項與動物保護及保育相關的法案修正預告,我們看到網路上眾多有關此次修法與動物保護的討論,因此整理了討論的重點並邀請專家根據自身研究的經驗,分享觀點,希望藉此次修法的機會,讓更多人看見研究動物福祉與研究野生動物的科學家們的專業意見,有助於促進基於科學觀點的公眾討論,也讓相關修法單位有更多機會採納多元的意見。
閱讀更多

「廣設太陽能板會導致乾旱?」專家意見

近期網路輿論討論「廣設太陽能板可能會導致乾旱」,其主要的論述有兩個。第一個論述是,太陽能板會反射光和熱至大氣層,讓台灣上空沒有冷空氣,以致於水氣無法凝結為水滴;第二個論述引用《科學報導》(Scientific Reports)期刊2016年的研究,說明大規模太陽能板會導致熱島效應,減少降水。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釋,當前網路輿論的討論是否符合科學研究已知的現況。
閱讀更多

「感知滲透壓的神經機制」最新研究 新聞稿

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腎臟科教授黃朝榮(Chou-Long Huang)研究團隊與陽明交通大學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連正章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究生物體內如何調節滲透壓變化,並於本月18日在國際期刊《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表與感知滲透壓的神經機制有關的最新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說明,此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中樞神經如何感受體內滲透壓的變化,進而把此一訊號藉由下視丘傳遞給腎臟,以達到體內水分的衡定性。
閱讀更多

「森林多樣性高可增加土壤碳氮含量」專家意見

今(2023)年4月26日台北時間晚上11:00,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森林土壤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森林的樹木多樣性越高,土壤中的碳、氮儲存量越高。研究團隊依據加拿大國家森林資料庫分析的結果顯示,增加樹種的均勻程度可使有機層中的土壤碳和氮含量增加30%和42%;提高功能多樣性則可以使土壤礦質層中的碳和氮含量分別增加32%和50%。此研究是首次在天然林中,驗證早前在生物多樣性模擬實驗研究的推論,森林樹種多樣性與土壤的碳氮儲存量有關。
閱讀更多

「台美合作研究感知滲透壓的神經機制」專家意見

今(2023)年4月18日台北時間晚間12:00,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內科-腎臟科教授黃朝榮(Chou-Long Huang)研究團隊,以及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連正章院長的團隊,合作於國際期刊《臨床研究雜誌》發表一篇與感知滲透壓的神經機制有關的研究。作者提到,此研究發現大腦中失去WNK1的功能會造成分泌抗利尿激素和水平衡的功能有缺陷,顯示WNK1蛋白質是中樞神經的滲透壓感測器,會感測細胞外的張力,這份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理解身體如何維持滲透壓恆定的機制。
閱讀更多

「老化伴隨的發炎與T細胞的基因調控有關」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老化》(Nature Aging)發表一份最新研究。研究發現,老年人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會過度活化「CISH基因」,並損傷細胞的溶酶體功能,將受損的粒線體、粒線體的DNA等發炎因子釋放出來,產生體內局部的發炎反應。研究說明,這些老化且過度反應的T細胞引起的免疫老化現象,容易讓人增加對疾病的易感性與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除了確立T細胞基因與老化發炎的機制,未來也可能運用抑制CISH基因的表現,作為降低老年人的老化發炎的臨床運用,或作為判斷老化的重要生理指標。
閱讀更多

氣候行動利大於弊 台灣應提升2030減碳目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3月20日發布第六次評估的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此份報告立基於2018年至2022年之間第六次評估報告週期中,所出版的三份特別報告以及三份工作組報告,將總計近萬頁以上的氣候變遷科學進展,歸納成36頁可引導決策者採取氣候行動的指引。根據此份報告,目前全球有33~36億人居住於氣候變遷高度脆弱區,且位於此類高度脆弱區的民眾,在過往十年間受到洪災、旱災與風災衝擊的頻率是非常低脆弱地區民眾的15倍。
閱讀更多

國際條約對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影響及挑戰

生態保育的方式主要分為「物種保育」和「棲地保護」兩種,且台灣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和政策受到國際條約影響很大。最早影響台灣的國際條約應是1975年生效,以物種保育為目標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作《華盛頓公約》(CITES)。由於違反公約會受到國際貿易的制裁,因此政府在1989年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並陸續修訂了台灣瀕危物種保育類動物名錄。這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管理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