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用抗生素治療新生兒對腸道菌的影響」專家意見
蘇格蘭愛丁堡大學與和荷蘭威廉敏娜兒童醫院等的研究團隊,今(2022)年2月16日在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發布研究,探討共147名出生不到36周,且有新生兒早發性菌血症的新生兒,用三種不同組合的抗生素治療時,對腸內菌相造成的影響。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應對氣候風險 制定調適策略
面對氣候緊急狀態,各國雖然提出「減少碳排放」的目標,但只減少碳排放,並不足以應對短期內,國家、企業乃至社區與個人,可能遇見的氣候風險。找方法減少社會受氣候變遷損害的「調適研究」,是因應氣候災害,使國家與社會能快速從災害中復原的關鍵。
閱讀更多AI偵測矛盾內容 讓維基百科更可被信任
李政德副教授的團隊與維基百科合作,領先全球,開發出新的AI演算法,偵測並標出維基百科中自我矛盾的內容。除了幫助提高維基百科內容的可信任度,更有望提高其他資訊來源的可信度。
閱讀更多「網傳謠言:打疫苗前後人體內發炎反應圖解讀?」解析
這篇研究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因為這篇研究並沒有進行比較或實驗「疫苗次數」與「發炎」的關係;再加上,該研究屬於單一患者的臨床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許多推論限制,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將「個案」推論到「通案」,意思就是不能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閱讀更多日本福食與食品安全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目前大眾仍未能有機會看見和理解「日本進口食品」相關的科學證據,常出現因政治而失焦的非理性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2/17)日召開記者會,邀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謝婉華副教授與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許芳裕教授,分別說明輻射食品的科學證據,以及目前制訂福島食品進口的規範時,如何評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閱讀更多「研究:口服抗病毒藥可降低新冠傳播風險」專家意見
2022年2月16日,《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發表一篇最新的抗新冠病毒藥物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抗病毒藥物研發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閱讀更多「Omicron變種病毒亞型BA.2」專家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BA.1)隨時間演化,演變出亞型BA.2。目前台灣確診者仍以感染BA.1為多數,感染BA.2者較少,國外則是丹麥和以色列出現了較多感染BA.2的案例。我們需要擔心BA.2變異株嗎?已經感染過BA.1的人,還有可能會感染BA.2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新冠長期症狀患者的腸道菌組成變化」專家意見
今(2021)年1月26日,國際期刊《腸道》(Gut)發表一篇研究,研究發現有、無新冠長期症狀(新冠後遺症)的患者,兩者腸道菌的組成不相同。研究指出,不同的腸道菌組成有潛力可以用來預測病患可能出現的新冠長期症狀。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評估5-11歲兒童接種新冠疫苗安全性與效果」專家意見
Omicron變種病毒感染的年齡層包含5至11歲的孩童,引起媒體和社群討論5至11歲是否應該接種疫苗的議題。根據《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於今年(2022)1月6日發表的研究,以及針對這篇研究的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