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在攝氏1.5度世界中無法開採化石燃料」專家意見
2021年9月8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在攝氏1.5度世界中無法開採化石燃料〉。研究發現在這個預估條件下,到2050年,我們應該要將目前60%的石油與天然氣,以及90%的煤炭保持在未開採狀態,才有機會將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閱讀更多「以色列兒童感染不同新冠變種病毒的傳播狀況」專家意見
今年年初以色列的感染人數增加,被普遍誤以為是delta病毒株所致,但此篇研究告訴我們,可能有不同的變異株同時在流行,或因為防疫政策鬆綁與人類行為模式改變。也可能是因為還沒有可供年幼兒童施打的COVID-19疫苗。
閱讀更多「非洲豬瘟下的廚餘循環利用與養豬產業存續」專家意見
2018年08月,中國爆發首例非洲豬瘟個案。3年下來除了臺灣及日本外,所有東亞國家皆成為非洲豬瘟的疫區。2021年08月國內查獲非洲豬瘟病毒隨越南走私肉品流入全臺21縣市,讓臺灣的養豬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威脅。為此,行政院宣布09月01日至09月30日止暫停養豬場運入及使用廚餘養豬。
閱讀更多「國際期刊呼籲採取緊急行動限制全球升溫保存生物多樣性與保護健康」專家意見
這篇社論為全球200多個健康、醫學、衛生領域期刊的共同呼籲,並會同步發布在各地重要的健康領域刊物。過去從未有這麼多專業期刊一同發表聲明,反映世界面臨的氣候緊急狀態與嚴重性。
閱讀更多「南非發現新的新冠病毒變異株C.1.2」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24日,南非國家傳染病研究所(NICD)、南非金山大學(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以及南非開普敦醫學研究委員會(SAMRC)的抗體免疫研究中心等研究團隊,在預印本平台發表一篇研究報告,分析一株在南非與其他七個國家傳播的COVID-19變種病毒「C.1.2」。
閱讀更多「高風險過敏族群在施打BNT疫苗的過敏研究」專家意見
研究調查高過敏族群在施打BNT新冠疫苗後產生的過敏或嚴重過敏狀況,希望能透過這項研究成果讓大多數的過敏患者接種後有更安全的配套觀察措施,以利擴大COVID-19的群體免疫數。
閱讀更多「COVID-19居家快篩的效果評估」專家意見
此研究縱向比較了新冠病毒的居家快篩(Direct Antigen Rapid Test)與qRT-PCR之間的敏感度與特異性,以及不同時間點檢測的有效性,了解居家抗原快篩是否能有效快速識別感染者並阻止新冠病毒的傳播。
閱讀更多「COVID-19疫苗追加第三劑」專家意見
控制全球疫情的理想狀況是全部在短時間內大規模施打疫苗,讓全球感染人數快速下降,病毒複製機會減少,新變種病毒再產生的機會就會大減,全球才能脫離新冠肺炎的夢魘。台灣一方面要考慮對外購買第三劑,更要有自製疫苗的量能。目前先把第一劑和第二劑施打率儘量提高。若真要施打第三劑,還是應先考慮免疫功能較差的族群優先,一般健康族群不那麼急,可待更多他國資料做選擇的參考。
閱讀更多「社交支持可提升大腦認知韌性的研究」專家意見
研究發現,用聆聽作為社交支持的方式,與更好的認知韌性有關,並表示此研究可以更理解社會支持的機制,有助於了解如何降低阿茲海默症及相關失智症風險與增加認知韌性(cognitive resilience)的策略。
閱讀更多「COVID-19在室內大型活動的風險」專家意見
在活動進場、中場休息和離場階段容易發生人與人接觸,但不經意地短時間碰觸尤其需要注意。由於空間限制,較大的人群會讓人們在進出時站得更近,從而在前往的途中有更多接觸。其次,在沒有坐位的演唱會上,觀眾間的距離很近,且不會停留在固定的位置,接觸的次數會隨著時間增加。因此,當採取座位限制的衛生措施,並滿足良好通風的條件時,室內群眾集會活動似乎對COVID-19的傳播較不明顯。
閱讀更多「施打兩劑疫苗可針對COVID-19變種病毒引起高效免疫反應」專家意見
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在兩次疫苗接種後,會產生高強度的T細胞免疫反應。專家認為這篇研究值得我們關注的原因有哪些呢?
閱讀更多「控制新冠病毒的兒童感染:預先活化上呼吸道抗病毒的先天免疫力」之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18日,國際期刊《自然:生物科技》(Nature Biotechnology)發表最新研究,認為兒童的呼吸道免疫細胞可能可以提早偵測到SARS-CoV-2病毒,有更強的早期先天性免疫抗病毒反應,解釋了兒童感染病毒之後較少出現急性嚴重呼吸道症狀的原因。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