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引領AI創新」獲諾貝爾獎:深度學習技術加速產業變革
今年的諾貝爾獎凸顯了人工智慧(AI)的角色,化學獎頒給AI技術預測蛋白質結構的科學家,物理獎則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霍普菲爾(John J. Hopfield)與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辛頓(Geoffrey E. Hinton)共同獲得。他們的研究是AI領域的重要基石,更為深度學習技術的廣泛應用鋪墊道路,為未來的科技與產業變革奠定基礎。
閱讀更多「預測蛋白質結構」獲諾貝爾獎:巨大突破重塑醫療與科技未來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預測蛋白質結構」研究,這項突破不僅大幅縮短解密蛋白質結構的時間,還開創了設計蛋白質的新時代,未來不僅有助於醫藥產業,也將帶來環境保護和其他科學領域的創新可能。
閱讀更多「微型核醣核酸」獲諾貝爾獎:從實驗室到臨床應用的新契機
今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頒給麻州大學教授維克托.安布羅斯(Victor Ambros)和哈佛醫學院教授加里.魯夫昆(Gary Ruvkun),表揚他們發現微型核醣核酸(microRNA)及其調控基因表達的機制,改變了我們過往對基因調控和致病機轉的認識,同時開啟了突破性的醫療應用。
閱讀更多地震臨震行為與客製化防災資訊價幾何?
今年4月3日花蓮地震發生當下,你怎麼應對地震呢?根據2018年花蓮地震後強震區的民意調查,只有6.5%的民眾執行正確的應變動作,在地震當下記得趴下、掩護、穩住,若在床上,則是用枕頭或被子保護頭部。
閱讀更多花蓮地震引發國際關注 台灣澳洲科學家即時發聲
2023年4月3日,花蓮經歷了一場規模7.2的大地震,此後一個月內多次餘震,一系列地震事件讓地震成為媒體報導的熱點。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在地震發生後不久,搭配國際合作夥伴澳洲科學媒體中心,迅速發布了12位澳洲科學家的專業評論,這些專家來自多個領域,他們根據各自專業背景,在地震發生後3小時內分析了此次地震的各種可能影響和科學現象。
閱讀更多新演算法加速微型衛星影像傳輸 有望協助救災
微型衛星的影像資料有利地震救災,卻受限於高成本與影像的低品質,而最新研究為此提出低成本的可能解決方案。RTCS系統是成功大學許志仲副教授研究團隊首創的技術,能同時解決原本衛星影像上可能出現的瑕疵,又能還原被壓縮的影像。
閱讀更多mRNA疫苗技術獲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癌症疫苗新時代將來臨?
2023年的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魏斯曼教授與匈牙利裔美籍生技科學家卡里科博士共同獲得,兩位也是2022年唐獎的得主,最主要貢獻是將mRNA中的組成分子「脲核苷」替換為類似的分子「假脲核苷」,使mRNA可以有效逃過免疫系統的監視,不再誘發強烈發炎反應,這項研究發表於2005年的免疫學期刊。因為新冠疫情的爆發,將魏斯曼教授與卡里科博士的mRNA疫苗技術推向臨床實踐,mRNA新冠疫苗橫空出世,成為人類對抗新冠疫情的利器。未來,mRNA癌症疫苗可望開啟癌症治療的新頁,為癌末病人帶來生機。
閱讀更多獲諾貝爾化學獎 量子點為何有產業化的潛力?
2023年的諾貝爾化學獎頒給了研究量子點的學者,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舉凡顯示器、綠色能源、生醫領域,量子點展現獨特而廣泛的價值,無疑是當前科學研究和技術發展應該予以關注的重要領域。但究竟,量子點是什麼?為何此奈米材料近年成為科學與產業的熱點?
閱讀更多LK99超導體只是場美麗的誤會,為何實現室溫常壓超導體如此困難?
上個月全世界燒起一波超導體熱潮,起因是南韓團隊7月底宣稱成功找出室溫和常壓下的超導體,並發表在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平台。但多國不同的實驗室,包含中國、德國、美國、台灣,依照南韓研究寫的條件重複實驗後,結論是南韓團隊發現的「LK99」材料,性質其實比較接近抗磁性弱的半導體或不良導體,不是超導體。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