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 簡稱PHE)於2021年3月發表報告,名為「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transmission of COVID-19 within food manufacturing and processing settings-A rapid review」,藉由回顧6篇來自美國及德國的研究與報告,探討食品加工鏈內COVID-19傳播。此報告結論認為食品加工鏈的作業員工無法在密閉工作環境中保持適當距離,易傳播COVID-19。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6月03日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院醫學系公共衛生學科教授 莊凱任

  1. 這個研究/報告為什麼重要?
    如果你是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的雇主、員工、雇主員工家人與食安衛生有關政府單位,這篇文章闡述國外新冠肺炎在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員工之間傳播的可能原因,故對於雇主保護他的員工與自身、員工保護他的家人與自身,以及有關單位如何知道原因後協助雇主員工免於染疫,就顯得十分重要。
  1. 這個研究/報告有什麼推論的限制嗎?
    最大的限制是這篇文章僅回顧(review)了(或說僅綜合瀏覽分析了)六篇文章,樣本數量(或說文章數量,研究報告數量)明顯不足。此外,這些研究大多是短期研究,也都沒有對照組(就是可以參考比對的族群),因此無法確定研究結論是否只發生在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或是其他行業也有一樣的情形,或是食品製造加工處理廠商現場作業員工的染疫情形以及因素,比在辦公室作業人員還要嚴重以及不良。
  1. 一般人要如何正確地理解這個研究/報告?
    本研究認為食品製造加工處理廠商現場作業員工因為無法保持「兩公尺」社交距離所以容易染疫,又現場作業人員必須大聲吆喝而更容易導致飛沫產生,且作業現場的低溫度與高濕度可能使病毒更容易存活。此外,西班牙裔員工比白人員工更容易染疫,可能原因是因為 西班牙裔員工社經地位較低(缺乏經濟支持與社會支持),家中人口擁擠而導致。

一般人讀完報告後不應因此歧視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相關從業人員,或是歧視低社經地位人士,並將他們視為病毒傳播來源。而是藉由以食品製造加工處理業為範例的研究,瞭解保持社交距離與環境清潔的重要性,思考哪些行業或作業同樣難以保持社交距離與易使病毒存活,從而思考保持社交距離以外的防疫措施。並應設法協助低社經地位人士尋求政府公司家人朋友的協助,幫助他們度過因疫情帶來的健康與經濟的衝擊。

2021年06月07日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 翁瑞宏

  1. 這個研究/報告為何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證據將源頭指向中國武漢的華南海鮮批發市場,該處還販賣諸多野生動物,因此動物與人之間的傳播即被懷疑。然而,鮮少有透過動物而使人類感染新冠病毒的報吿,相關食品感染人的情況就更不確定。聯合國的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亦發布一項定性評估[1],指出人類接觸、處理、食用畜養和水生動物或其產品而感染新冠病毒的風險是可忽略的,也就是極不可能發生。目前已知,呼吸道飛沫和直接接觸是新冠病毒的主要傳播方式。新冠病毒並非食源性病毒,亦即該病毒不太可能透過飲食而感染,更何況食物的熱處理、水分活度、酸鹼度、各種營養成分都會影響新冠病毒的穩定性。在此觀念下,並非相關部門可忽略食品管理,而應更加透過強力且多元的公衛手段,包括保持社交距離、加強手部和呼吸道衛生、以及隔離受感染者及其接觸者,以防止病毒傳播。值得一提的是,新冠病毒在冷藏食品中的最長存活時間尚未被確認,病毒數量在-20°C下可能維持數週[2]。病毒亦可長期存在冷藏食品的包裝表面,並且跨越國境,進行長程傳輸。雖然少見上述案例,但仍提醒人們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冷藏食品。在國外,許多食品工人在疫情中被診斷為無症狀感染者。在封閉式的食品製造設施中,工作者極可能密切接觸到傳染源,食品加工製造業成為僅次於醫療和長照機構的高風險環境。儘管大多數的加工廠設法避免感染,疫情仍然帶給食品製造業極大挑戰,不僅要保護人員,還要設法持續營運。即使國外已在爆發疫情的食品加工廠進行調查,結果仍未提供病毒相關傳播因子的證據。英格蘭公共衛生署(Public Health England)考量在疫情期間的公共實務需求,也避免正規審查的時間耗損,因此透過快速審查文獻,藉以評估在食品加工鏈中影響新冠病毒傳播的因素,希望藉由理解而預防病毒在食品加工產業的傳播。
  2. 這個報告有何限制?
    此次快速審查納入六篇研究文獻,其中有三項報告是關於在肉類加工廠爆發疫情的調查,分別兩項在美國和一項在德國;另有三項橫斷面的研究,是關於美國的肉品加工廠爆發疫情的匯總數據。最重要的結果顯示,工作者在食品加工區域很難保持兩公尺的社交距離,因而增加病毒的傳播機會。如此結果隱含一項建議,即使缺乏對於病毒的環境監測,仍可藉由員工的社交距離之保持與否,來識別食品製造場所的病毒傳播風險。疫情爆發亦可能導致民眾對於食品的恐慌性搶購,將使工作者無法在食品生產和販售時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食品工人亦多為移工或臨時工,他們經常同住擁擠的宿舍,屬於低社會經濟階層,也因為語言和文化障礙而較難以接收正確的健康訊息,因而缺乏健全的公衛意識。眾所周知,西方人普遍不喜歡戴口罩。額外地,因為需要大聲說話而逸散較多的呼吸性液滴;部分食品加工過程必須符合低溫和高濕的條件,這也增加病毒存活的穩定性。因為被納入的研究數量少,僅包括疫情調查和橫斷面的研究,並且幾乎都是在美國所執行,因此較不具代表性,所得結果可能不適用於其他國家。全部六項研究皆無納入對照組,並且沒有針對可能影響結果的其他因素進行調整,因此難以建立暴露和結果之間的關聯性。所有的研究內容是探討肉品加工廠的疫情爆發,沒有來自其他食品加工過程的證據,無法推論其他處理是否具有較高的新冠病毒傳播危險。
  3. 一般人要如何正確地理解這個報告?
    根據這份報告,食品產業經營者保護其工人的首要考量,應於阻斷密切接觸的傳播途徑。保持社交距離、降低擁擠區域的人群密度、使用個人防護裝備(口罩、面罩、手套、塑料和玻璃屏障)、以及更換室內空氣都應是必須考量的方法,洗手和表面消毒則為次要,甚至也應進行人員的健康監測。產品在運輸和冷藏過程,也要避免被病毒所污染。對於消費者而言,勿因疫情而產生恐慌性的食品搶購;採購時,亦應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此外,切勿食用不安全的野味,生肉在食用前必須適當地加熱處理。

參考文獻:

[1]El Masry I, von Dobschuetz S, Plee L, Larfaoui F, Yang Z, Song J, Pfeiffer D, Calvin S, Roberts H, Lorusso A, Barton-Behravesh C, Zheng Z, Kalpravidh W, Sumption K. Exposure of humans or animals to SARS-CoV-2 from wild, livestock, companion and aquatic animals: Qualitative exposure assessment. FAO animal production and health, Paper 181. 2020; Rome, FAO.

[2]Godoy MG, Kibenge MJT, Kibenge FSB. SARS-CoV-2 transmission via aquatic food animal species or their products: A review. Aquaculture. 2021; 536:736460.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