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2021)年6月7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期刊》(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JAMA)最新刊登了BNT疫苗的相對有效性(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研究報告。該研究測試在真實世界中的人,施打第一劑BNT疫苗的有效性。該研究使用351,897人施打完第一劑BNT疫苗後的追蹤資料來評估,發現施打後第13-24天相對於施打後第1-12天的確診率,有效地降低。該結果也與BNT疫苗第三期隨機臨床試驗結果相符。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回應。

研究文獻: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6月07日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邱南昌

1. 這份最新的輝瑞疫苗效力研究,與先前的疫苗研究相比,最值得公眾重視的部分是什麼?

這是第四期試驗,就是追蹤疫苗上市使用後的實際結果也是所謂現實世界的情況,和第三期人體試驗結果的比較。此研究結果印證第三期人體試驗結果是可信的。

 2.這份報告的推論是否有研究限制?

這類研究可能有人有症狀沒報告或沒採檢而漏掉些感染人數。但因羅列了當時約四分之一的疫苗施打人數,在這麼大規模的追蹤,漏掉的人數對結果不會有太大影響。

此外,在大規模施打疫苗時不會去區分是否已感染過,且被感染後可能無症狀而不知,但這些都會產生抵抗力,而使統計的保護效果稍佳。不同的地區已被感染過的人比例不同,所以可能會影響疫苗施打效果的統計結果。

3.我們該如何理解這份研究對於COVID-19疫苗發展的幫助?

最重要的訊息就是如同過去很多疫苗試驗,現實世界與人體試驗結果常類似的。可提升對疫苗效果的信心。

2021年06月07日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王任賢

1.這份最新的輝瑞疫苗效力研究,與先前的疫苗研究相比,最值得公眾重視的部分是什麼?

有關新冠疫苗三期臨床保護力的研究,不易取得一致的共識。目前的疫苗研究必須設計有對照組的雙盲試驗,然而,在疫情區域做雙盲試驗,施打安慰劑的受試者仍會感染病毒,所以有醫學倫理的問題。

先前的研究都是疫苗接種後有症狀者才篩查,除主觀太強外,更漠視高達七成的無症狀感染者,應對結果存疑。

本研究方法學的設計很特殊,巧妙的以接種疫苗12日內的受試者當作自我對照組,接種13至24日的受試者為研究組;使用同一位受試者當作自我對照組既可避開醫學倫理的問題,又能以同一標準評估預防效果,是將來疫苗三期臨床試驗時可以選擇的替代模式。值得國產新冠疫苗參考。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