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2021年7月16日,網傳文章提到:

「即便是施打了兩劑號稱最優秀的輝瑞(Pfizer)疫苗,現在的Delta新變種疫情大爆發的結果實證,疫苗打了跟沒打基本上染疫率幾乎是一樣的!」

「若依照人口比例來推算,72例再感染病例佔以色列已感染人數的0.0086%,而3000例接種後感染病例佔已接種人數的0.0578%,依此計算,則接種疫苗後的感染率是重複感染率的6.72倍,也就是說,天然免疫力形成的抗體,其防禦變種病毒的強度是疫苗抗體的6.72倍,果然抗體還是 #天然的尚好!」

文章截圖:

這篇文章已引起眾多關注和轉傳,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澄清新聞與查證研究,希望能依實證醫學研究的精神,藉由專業領域之專家釐清民眾在傳言中產生的疑慮。此次邀請的專家回應將會即時提供給MyGoPen完整引用。

SMC邀請到多位專家解析文章中的幾則訊息,判斷是否有錯誤解讀或易誤導大眾。

專家怎麼說?

2021年08月16日
長庚大學臨床醫學研究所副教授 顧正崙

1.文章中說的「若依照人口比例來推算,72例再感染病例佔以色列已感染人數的0.0086%,而3000例接種後感染病例佔已接種人數的0.0578%,依此計算,則接種疫苗後的感染率是重複感染率的6.72倍」此結論正確嗎?真的能夠用此方法推算抗體的保護力嗎?

這數字上看起來合理,但是結論卻不一定正確。舉例來說,自然感染跟接種疫苗的人的年紀健康狀況是一樣的嗎?如果不是的話根本不能放在一起比。舉例,很多本來身體就是很虛弱的人,施打了疫苗也沒有產生好的免疫足以對抗感染,所以看起來打了疫苗沒有保護力,但是疫苗保護他們再感染的時候不會死亡。相反的,身體虛弱又沒打疫苗的人,遇到自然感染,可能就死了,當然不會有再感染的問題,直接降低再感染的機會。所以看起來好像自然感染保護力更好,這可能是一個倖存者偏誤(過度關注「倖存了某些經歷」的資料,而忽略了可能無法觀察到的資料)。當然有可能天然感染保護力好,但是不能僅考慮這樣一個很粗糙的數字就說自然感染比較好,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證據。

2.文章中說的「疫苗只是針對病毒裡面個別幾個靶點作「識別學習」,而天然抗體則是在實戰中對整個病毒都識別了一遍,因此變種病毒有極大的機率會逃過疫苗抗體的識別,而造成防護力大幅度的下降,反而是天然抗體因為是有對抗過完整病毒的實戰經驗,因此病毒即便變種也可以完全識別並加以殲滅!」,這個說法是否有科學依據?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和疫苗引起的抗體有不同嗎?

自然感染下的病毒誘發的抗體,對病毒的蛋白反應會很好,這是合理的;然而說自然感染產生的抗體好,對變種病毒保護力好,這目前還是缺乏證據。而「去活化(Inactivated vaccine)」的疫苗就是利用整個SARS-COV-2病毒製成,可以針對病毒各種蛋白,產生抗體。但是這種疫苗,像是中國的國藥或是科興疫苗的保護力,不管對原始病毒或是突變病毒,也沒有比mRNA疫苗或是次單位疫苗的保護力更好。更重要的是,為什麼要打疫苗?為什麼不讓自然感染產生抗體就好?用一個比喻,疫苗就是演習,感染就是真的戰爭,疫苗的目的就是藉由演習強化我們的作戰能力,等真的遇到戰爭,會提高存活的機會。面臨危險,如果傻等敵人來,直接讓新兵上戰場當訓練,萬一直接兵敗如山倒就亡國了。還是應該先利用疫苗這種演習,強化免疫系統的作戰能力。

2021年08月19日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感染科醫師 賴新豪

1.文章提到「即便是施打了兩劑號稱最優秀的輝瑞(Pfizer)疫苗,現在的Delta新變種疫情大爆發的結果實證,疫苗打了跟沒打基本上染疫率幾乎是一樣的!」,此說法符合目前Delta病毒的感染現況或研究結果嗎?

錯誤,簡單的用疫苗有效性(Vaccine Effectiveness)來看就知道了,最近發表於medRxiv預印本平台的論文[1]是一個以社區為基礎的醫療服務網絡「Mayo clinic」的研究,在美國COVID-19感染株高達7成為delta變異株的七月,相對於未施打疫苗的人,施打Moderna和BNT疫苗的有效保護力分別為76%和42%;換一句話說,相對於未施打疫苗者,有施打以上兩種疫苗者分別可以減少76%和42%被COVID-19病毒感染的機會。

2.文章提到「不但打過疫苗又確診的人數佔大多數,連確診後重症的人數,也是打過兩劑疫苗的患者居多」,此說法正確嗎?

(1)首先這有邏輯性的問題,打過疫苗的人會遠比感染的人多,打過疫苗的人隨著時間越來越多,當然其中確診的人就會比較多,重症也是,這是統計學的謬論,另外打完疫苗本來就沒有保證不會再被感染。

(2)目前從美國CDC分析的資料看起來,在施打BNT疫苗兩劑超過五個月後的突破性感染會比施打五個月內的多(大約4%比上1.1%)[2],這需要進一步探討原因;另外從以色列的資料看起來,打過疫苗的重症率不分年紀就是少很多,年紀越大的差異性越明顯[3]。


圖一:以色列打過疫苗的重症率與年齡[3]。

3.文章中說「若依照人口比例來推算,72例再感染病例佔以色列已感染人數的0.0086%,而3000例接種後感染病例佔已接種人數的0.0578%,依此計算,則接種疫苗後的感染率是重複感染率的6.72倍」,得到「天然免疫力形成的抗體,其防禦變種病毒的強度是疫苗抗體的6.72倍」此結論。真的能夠用此方法推算抗體的保護力嗎?這個結論正確嗎?

同第二題,這個邏輯是有問題的,隨著時間接種人口數越來越多,相對的未接種人口數越來越少,因此在有感染的病人中,接種過疫苗的人口數也會相對地變多,但這不能對於天然免疫以及接受過疫苗的免疫做任何推論,也不能比較;另外對於自然感染者,有部分在得病時已經死亡,所以會再次感染的人相多來說是抗體比較高的,所以有可能保護力比較好。

4.文章提到「即便疫苗對於高風險族群(老人,慢性病患者等)有降低重症率的幫助,但對於先天免疫力就正常的健康年輕人來說,其實保持良好健康狀態,以天然免疫力來應對,其實就可以有效對抗病毒。」,此說法正確嗎?目前有針對沒打過疫苗的年輕人感染新冠病毒後的研究嗎?

可以用真實世界的數據來看,以色列的重症狀況是,以50歲當一個切點,未施打疫苗組在50歲以下的還是有機會變成嚴重個案[3],感染個案在康復後就有機會產生長期慢性症狀(Long-COVID syndrome)。

根據期刊《自然》(Nature)2021年3月的文章[4],追蹤康復者六個月後的症狀,常見的為疲勞、易喘、咳嗽、胸悶痛、掉髮、焦慮、憂鬱以及創傷後症候群等症狀,此篇研究顯示年紀15歲以下的年輕人約13%有持續的症狀,16-30歲的年輕人約52%有輕微到中度的持續症狀,所以年輕人感染後還是會有後續的問題。

圖二:研究顯示不同症狀出現的時間[4]。

 

圖三:研究追蹤不同年齡康復者的症狀[4]。

2021年08月21日
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人類發展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黃紫渲
臺北醫學大學應用流行病學碩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羅偉成
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 林先和

隨著 Delta 變種病毒席捲全球,研究人員正在追踪疫苗對它的預防效果並得到了不同的答案。根據英國研究報告指出,施打兩劑輝瑞-BioNTech疫苗對預防Delta變種病毒引起的症狀性感染的保護力為88%[5]。而另一份於蘇格蘭4月至6月的調查研究發現,施打兩劑BNT疫苗對感染Delta變種病毒的保護效果是79%[6]。另一個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進行的研究,亦在較少的觀察樣本中看到相似的結果,兩劑BNT疫苗對Delta變種病毒的保護力是87%[7]。

今年5月初,一份來自以色列衛生部門的研究報告,發表於頂尖醫學期刊Lancet,發現完整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感染發病乃至於重症死亡,均有九成以上的保護力[8]。然而,隨著Delta變種病毒疫情爆發,該國衛生部門利用相同的分析方式,則發現在Delta疫情為主的期間(6月20日至7月17日),完整接種兩劑BNT疫苗對感染的保護力僅有39%,且保護效果隨著距離完整接種時間而減弱。對於1月份即完整接種的族群,針對感染的保護效果僅有16%[9]。所幸這些分析發現Covid-19 疫苗在預防重症與死亡上都非常有效,包括對Delta變種病毒所引起的重症(保護效果是93%)。關於疫苗效力是否會隨時間減少的議題,值得後續密切追蹤。

近來有網路文章提及以色列衛生署數據公開實證,表示疫苗根本無法防止染疫與重症,免疫防護力幾乎是零。此類未經同儕審查之網路文章,其所引用之資料與推論需要小心研判。除了難以分辨數據來源之正確性之外,對於數據之分析與解讀也需要仔細思考。舉例來說,在評比兩個不同族群(打疫苗vs.沒打疫苗)的感染率時,是否有妥善考慮兩者的可比較性問題,例如已經完整接種的民眾其社交與衛生行為可能會產生明顯改變; 另一方面,老年人可能有較高機會接種疫苗,但也可能更難抵禦攻擊性變異。因此,在解讀真實世界的觀察性資料時需要非常小心,在參考醫學文獻時也應該儘量使用經過同儕審查過的文獻。

新冠病毒在全球肆虐的同時也不斷地在變異,除了Delta 變種病毒之外,Alpha、Beta、Gamma……等變種病毒也依舊在世界各地盛行、蠢蠢欲動,因此提升個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僅是最基本的防禦,不論是高風險族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或是年輕族群,都應該踴躍接種疫苗,保護自己也降低傳播風險,並善用各種防疫資源才能達到最佳的防疫成效。

參考資料:

[1] Puranik, Arjun, et al. "Comparison of two highly-effective mRNA vaccines for COVID-19 during periods of Alpha and Delta variant prevalence." medRxiv (2021).

編註:這篇是美國CDC於2021年8月13日召開的會議「ACIP Presentation Slides: August 13, 2021 Meeting」中,格拉斯哥大學的助理教授漢娜.斯科比(Dr. H Scobie)引用的論文(發布於預印本平台,尚未經同儕審核)。

[2] Israel, Ariel, et al. "Elapsed time since BNT162b2 vaccine and risk of SARS-CoV-2 infection in a large cohort." medRxiv (2021).

編註:同[1]。

[3] 編註:請參考〈以色列衛生署資料〉。

[4] Nalbandian, A., Sehgal, K., Gupta, A. et al. "Post-acute COVID-19 syndrome." Nat Med 27, 601–615 (2021).

[5] Lopez Bernal, Jamie,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the B. 1.617. 2 (delta) variant."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6] Sheikh, Aziz, et al. "SARS-CoV-2 Delta VOC in Scotland: demographics, risk of hospital admission, and vaccine effectiveness." The Lancet (2021).

[7] Nasreen, Sharifa, et al. "Effectiveness of COVID-19 vaccines against variants of concern, Canada." Medrxiv (2021).

[8] Haas, Eric J., et al. "Impact and effectiveness of mRNA BNT162b2 vaccine against SARS-CoV-2 infections and COVID-19 cases, hospitalisations, and deaths following a nationwide vaccination campaign in Israel: an observational study using national surveillance data." The Lancet (2021).

[9] 請參考〈以色列衛生署資料Israel MOH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