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Omicron變種病毒(BA.1)隨時間演化,演變出亞型BA.2。目前台灣確診者仍以感染BA.1為多數,感染BA.2者較少,國外則是丹麥和以色列出現了較多感染BA.2的案例。來自丹麥的預印本研究「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VOC subvariants BA.1 and BA.2: Evidence from Danish Households」觀察了總共8541戶居家隔離的確診者,其中有2122戶感染的是Omicron亞型(BA.2),6419戶感染的是Omicron(BA.1)。研究結果顯示,BA.2的再感染率是39%,高於BA.1的29%。雖然和BA.1相比,整體確診人群(包含沒有接種疫苗者、已接種兩劑疫苗者,以及已接種追加劑疫苗者)感染BA.2的比例增加了,且在沒有接種疫苗的族群中BA.2的傳染力比BA.1高。但若只看有接種疫苗的族群,BA.2的傳染力並沒有增加,表示BA.2沒有增強免疫逃脫的能力。
究竟,我們需要擔心BA.2變異株嗎?已經感染過BA.1的人,還有可能會感染BA.2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發表意見。
尚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
- Lyngse, Frederik Plesner, et al. (2022) "Transmission of SARS-CoV-2 Omicron VOC subvariants BA. 1 and BA. 2: Evidence from Danish Households." medRxiv.
專家怎麼說?
2022年02月10日
長庚大學新興病毒感染研究中心主任 施信如
Omicron變種病毒(BA.1)和Omicron亞型(BA.2)的基因序列有相似的地方,和其他變異株例如Alpha、Beta相比,棘蛋白基因上有19個相同的變異。BA.1和亞型BA.2不同的是棘蛋白基因突變的位點,BA.1有15個,BA.2則有9個。但是這兩者的不同突變有何影響,目前尚未有人做出完整的研究。
現在雖然有一些感染BA.1之後又感染BA.2的案例,但這種突破性感染的人數不多。如果BA.1沒有造成人體很嚴重的感染,人體不一定會產生能對抗BA.2的抗體。現在大多數人都已經有接種疫苗,所以如果要知道染BA.1之後是不是能夠避免感染BA.2,還需要動物實驗的驗證,可以使用沒有接種疫苗的實驗動物,先感染BA.1後取得血清,再感染BA.2,觀察血清裡產生的抗體,才能看感染BA.1或BA.2後交叉保護的能力。
雖然我們已知病毒突變會造成突破性感染,接種疫苗無法防止感染,但仍然可以預防重症。病毒會不斷演化、突變,雖然還無法斷定是否會變得更危險,目前看起來Omicron病毒的毒性降低,重症比例降低。但若感染人數增加,重症人數還是可能增加。
之前也曾經有病毒有段時間變得毒性較強的案例,例如豬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給人的時候很嚴重,到了2017、2018年時,又再度變弱。整題來說病毒的強弱是起起伏伏的。而目前不論是Omicron還是Omicron亞型BA.2,都沒有證據顯示病毒變得更加嚴重。新冠病毒不斷演化,雖然目前新冠病毒比起最原始的武漢株,整體而言對人體的毒性逐漸變弱,但不代表病毒輕症化就不會再變強。
總體而言,比起BA.1,目前全球感染BA.2的人數也不多。還需要時間觀察和實驗證據才能說明,我們是否需要擔心BA.2病毒。
2022年02月08日
台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檢驗暨生物技術學系副教授 蘇剛毅
1.歐美國家的PCR檢測工具,可能導致將BA.2誤判為Delta嗎?
「歐美國家的PCR檢測工具,可能導致將BA.2誤判為Delta」,這樣的說法有點危言聳聽。就方法學來說,PCR可以檢測出SARS-CoV-2的原理是針對病毒上特定基因序列,設計對應的引子(可視為偵測的探針)以放大偵測訊號來判定病毒存在。換句話說,有兩種情況檢測會呈現陰性,其一、當樣本中不具病毒,引子不會產生放大的偵測訊號;其二、樣本中病毒具有變異,造成基因序列改變,引子無法完美對應病毒基因序列,使偵測訊號無法放大或放大不足,最後造成陰性或弱陽性。
在市售的部分檢測套組中,針對病毒S基因序列,放大偵測訊號的檢測方式,會因為Omicron變異株缺少了第207-212個核酸,使引子對應不佳,結果出現陰性或弱陽性,這樣的現象稱為S基因標定失敗(SGTF, S-gene target failure),根據這個現象,顯示可能是Omicron變異株。
然而,BA.2變異株相較其他Omicron變異株,並無缺少第207-212個核酸,因此S基因標定失敗現象並不會出現,但並非每一個市售的檢測套組皆如此。更重要的是,目前檢測病毒的PCR不會只有偵測一個病毒基因,因此,仍可偵測病毒存在,這情況只是說明了,分辨新冠病毒的變異株不能只靠PCR方法,還需要核酸定序。
BA.2甚至BA.3的病例目前都還沒有很多,許多的研究也都還在觀察,造成病徵背後的機制也都僅止於推測,所以我認為,還需要再多觀察,等情況明朗再評論會比較客觀。
2022年02月11日
陽明交通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紀如
有兩個主要的因素決定了病毒在宿主間的擴散速度,一為病毒的傳染力,這與感染細胞及複製的能力有關,二則為病毒逃脫宿主免疫反應的能力。
2021年11月WHO宣佈新冠病毒的最新變種株Omicron(B1.1.529),很快的Omicron橫掃世界,取代了Delta變異株。至今Omicron又進一步產生了變異而形成了三個分支,其中二者為B1.1.529.1(簡稱BA.1)及B1.1.529.2(簡稱BA.2),BA.1與BA.2有40個位點的差異,自然大家又會好奇這些變異,是否讓病毒得到進一步的優勢。瑞典科學家調查2021年底到2022年初,在8541確診家戶中,發現有2122戶感染的是Omicron亞型(BA.2),6419戶感染的是Omicron(BA.1)。
在討論這個報導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討論一下,同樣一群科學家先前探討在瑞典Omicron(B1.1.529)取代Delta的可能原因。2021年12月,當時主要流行的病毒株正由Delta轉為Omicron,他們研究了11937確診家戶傳染給同住家人的發生率,其中2225戶為Omicron ,9712戶為Delta感染。結果顯示,在1-7天的追蹤中,Omicron有31%,Delta則有21%發生家戶感染。疫苗的效力又為何呢?比較未接種、接種兩劑、及接種追加劑的族群後發現,現今的疫苗,對防止Delta病毒株的效力比對Omicron來的好,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表示Omicron比Delta更能逃脫宿主免疫力,而非病毒傳播能力高所造成Omicron成為主要流行的病毒株。
但是必須要注意,疫苗並非無效,疫苗仍然減低了八成的重症率。本篇預印本研究中,比較Omicron BA.1與Omicron BA.2之間,未接種、接種兩劑、及接種追加劑的族群,來探討原因,是病毒的散佈能力變好,還是免疫逃脫的能力變強。結果發現,不論在沒有接種疫苗者、已接種兩劑疫苗者、以及已接種追加劑疫苗者,感染BA.2的比例都比BA.1高;但是比較BA.2與BA.1在家人間的傳播情況,並沒有發現BA.2比BA.1容易感染疫苗接種者。綜合這兩個結果,BA.2有比BA.1較好的傳播力,但在免疫逃脫力上,沒有明顯改變。
自從新型冠狀病毒在2019末在人群中散佈而展開疫情以來,如同任何新興的病毒在環境壓力下,不斷有新的變異株被篩選出來;不過在如此多新冠病毒複製的狀況下,新的病毒變異株的出現,實在不足為奇。只要病毒不斷地在宿主間感染散播,就會不斷有新的變異株出現,這是演化上必定的現象,直到產生某種平衡。大眾需要對不斷出現的變異株過度恐慌嗎?我想是沒有必要的。增加疫苗的覆蓋率,做好個人的防護,學習與新冠病毒共處,恐怕是面對疫情的唯一之路。
2022年02月11日
中興大學獸醫病理生物學研究所教授 吳弘毅
此研究是從流行病學上所得到之結果,所以並不能夠充分說明Omi
參考文獻:
[1] WHO Headquarters, Geneva, Switzerland (2022). “Enhancing response to Omicron SARS-CoV-2 variant: Technical brief and priority actions for Member States.” Update #5: 7 January 2022 (updated from previous version, published 23 December 2021).
[2]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Europe (2022). “Methods for the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SARS-CoV-2 variants – first update. 20 Dec 2021.”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