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所公布第六份評估報告(AR6)的第三工作組報告(WG3)《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中文重點摘要請參考雲端資料夾

IPCC最新報告要求深度減碳  專家:臺灣策略過於保守,應更具企圖心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昨(4/4)臺灣時間23:00發布最新氣候變遷評估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專家表示臺灣的淨零路徑中,缺少了如國際報告中提及的低成本減碳措施與國際積極倡議的綠色金融制度,臺灣的具體策略不足,需要更積極的作為。

IPCC這次發布的是第六次評估報告中的第三工作組報告,主要評估全球最新的減碳技術與趨勢,IPCC的科學家也疾呼即刻行動,才有機會達到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4/5)上午9:30邀請四位專家舉行記者會解析報告。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兼任研究員蕭代基指出,這份報告預估,如果以維持現有減量方案為基準,GDP會持續成長,2050年的GDP至少是2019年的兩倍。但如果採用成本低於1噸100美元的減碳措施,203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可降至2019年排放量的一半,對GDP的影響也僅較基準情境約低0.04-0.09個百分點,且這個評估尚未納入減緩氣候危機帶來的正面經濟效益,顯示減碳對經濟的影響很小,且整體而言效益大於成本。

蕭代基也提到,報告指出經濟誘因工具可有效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採用低成本的減碳措施。他以臺灣提出的淨零排放路徑為例,肯定政府提出的積極淨零目標,但策略過於保守,未納入低經濟成本的減碳措施,例如更新造林、永續森林經營、碳稅,應有更具企圖心的作為。

臺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國際學位學程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說明,這份報告強調達成淨零排放的路徑是可負擔的,但臺灣需要新技術與更廣泛的作為。趙家緯指出,報告特意以專章討論「需求面解方」,並應加總所有需求面解方的措施,例如綜合生活轉型、交通轉型、增加能源效率等不同面向的積極作為,將產生減排40-70%的潛力。

趙家緯更提到「淨零能源系統」也是國際著重的系統轉型,包含大規模減少化石燃料、全面電氣化、零碳電力系統。且國際預期,未來僅太陽能與風能就需佔電力供應的60-70%,臺灣預計再生能源佔電力供應的60-70%勢在必行,故應強調儲能、系統整合、電網等配套規劃。此外,面對工業轉型,提升物質效率與循環效率是達成零碳的關鍵,雖然零碳鋼鐵、零碳水泥的製造成本可能增加10-15%,但影響不到1%的終端價格,應積極推動建築採用零碳建材。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鄭祖睿說明,這次報告中運具電動化是亮點,也是臺灣在淨零路徑提到的重要目標。但臺灣僅著重於汽機車的電動化目標,尚未提出針對貨車、物流業的去碳策略。鄭祖睿也說明臺灣目前仍未將「物流」視為單獨的行業別,因而難以提出針對產業的整體性配套措施與補助,可能造成轉型的困難。

另外,鄭祖睿也提醒「城市」是另一個減碳關鍵。目前全球已有一半以上的人口都居住在城市,落實城市減碳的效益極高,且與臺灣的生活轉型,以及報告中所提的需求面管理緊密扣合。他舉例,歐美大型物流車廠已經使用電氣化和去碳化技術,臺灣也可規劃。

林子倫提醒,IPCC的報告有國際政策的意涵,不同於其他科學研究。無論是之前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應《巴黎協定》、這一次的評估報告則是為了2023年全球溫室氣體盤點做準備,都為全球氣候變遷政策提出科學決策的指引。這次報告首次納入公正轉型、永續金融等概念,也將影響全球接下來的氣候行動與策略。

林子倫也提到臺灣在三月底提出的淨零路徑,其中十二項達成淨零的關鍵戰略呼應這次第三工作組報告的重點,例如生活轉型對應需求面管理;零碳電力系統也符合國際上能源系統轉型方向。林子倫回應說明,這是臺灣史上政府部門首次提出的大規模、30年尺度的目標,應視為一個討論基礎,共同協力補強淨零路徑不足之處,推動臺灣邁向淨零。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