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蔣維倫

議題背景: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ONS)釋出它們最新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以下將以COVID-19簡稱)的感染統計數據。英國專家回應時間:2022年4月1日。

※本文及專家回應翻譯自英國科學媒體中心:Expert reaction to latest stats from the ONS COVID-19 Infection Survey, UK: 1 April 2022

專家怎麼說?

劍橋大學醫學研究委員會生物統計學部門教授/前項目負責人 希拉・伯德(Sheila Bird)

英國國家統計局在今天釋出的社區感染統計資料,證實了Omicron BA.2變異株,不論出於任何原因,它和之前的變異株不同;a)Omicron BA.2變異株對蘇格蘭的衝擊更大(相較於Omicron BA.1變異株。就3月25日之數據而言,增加40%);Omicron BA.2變異株對蘇格蘭的衝擊較早了兩周(相較於該變異株在英格蘭和威爾斯的疫情),數據請見下表最下方的三欄。

其含義是,相較於蘇格蘭,預估在英格蘭每週發生和COVD-19相關的死亡高峰,會延遲兩週的時間(蘇格蘭的Omicron BA.2變異株高峰已比Omicron BA.1變異株高出約50%),並且除非第4次的疫苗接種對英格蘭發揮功效,否則相關數據將會依比例而上升。
(譯者說明:希拉伯德教授,依據三地區的Omicron BA.2的陽性率,推測:a. Omicron BA.2崛起、成為各地的優勢株,且崛起速度、感染人類的幅度,遠高於BA.1。b. 因為英格蘭的感染高峰,相較於蘇格蘭延遲兩週,故可推測英格蘭的病故數等數據之高峰也會延遲兩週,除非政府現在推動疫苗或其他的干預手段,否則死亡人數也會跟隨感染比例的趨勢爬升)

 

萊斯特大學呼吸科學系名譽副教授/臨床病毒學家 陳偉志(Julian Tang)博士

(譯者註:Julian Tang博士,中文名:陳偉志。出生於新加坡)

儘管COVID-19的確診、住院,和因染疫而病故的人數,確實在上升。但我們現在必須從「與COVID-19共同生活」此特定背景下來看:
和季節性流感相比,包括我們現在已經面臨一定數量的COVID-19發病率、死亡率的情況下,在完整接種疫苗的人群中(儘管疫苗是針對最初原始的武漢株病毒設計的,且已使用了2年),接種疫苗確實能減輕重症和死亡。

在英國,人們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和社會自由,因此「將COVID-19清零」的做法,實際上從來不可能實現。所以我們現在需要在COVID-19對醫療保健系統、社會各個方面的影響中取得平衡。

理想情況下,我更希望看到一種更漸進的方法,來取消各種和COVID-19有關的限制,或許將口罩的規定維持更長時間,以及持續提供免費的檢測和更多的COVID-19監控/調查計劃,延長各項措施以應對Omicron變異株帶來的疫情激增。但必須注意的是,我們並未對季節性流感做類似對付COVID-19的各項措施,但我們也忍受了季節性流感每年所帶來的威脅。如果我們對季節性流感採取與COVID-19相同的非藥物限制措施(譯者註,如:口罩、社交距離等),我們也會看到季節性流感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這也會給社會、心理健康和經濟,帶來一定的代價。

最後,COVID-19將變得更加流行和季節性,就像流感(它也會產生許多新的傳播變異)。我推測,最終我們每年會以相同的方式處理COVID-19:針對那些最脆弱的人群、推動計畫性地疫苗接種—可能包括學童,以減少病毒的季節性傳播(類似我們針對季節性流感,在學校推動疫苗接種計劃)—以及縮減國家監測計劃、改使用哨點採樣方式(如:社區診所和醫院),並準備好可隨時分發、讓民眾可在家中服用的抗病毒藥物(例如:Paxlovid/帕克斯洛維德、Molnupiravir/莫納皮拉韋),以減少重症的影響—就像我們在每個流感季節裡使用的克流感一樣。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預期,COVID-19相關的住院人數,將季節性地激增,因為該病毒會加劇其他慢性病的嚴重程度,如:糖尿病、慢性心臟病、肺病、腎臟病和神經系統疾病,就像我們每年遭遇季節性流感病毒的情況一樣。
最後,我不認為將「因COVID-19之病況需住院」、和「住院但染有COVID-19」的統計數據分開計算的方式,會很有幫助。因為 COVID-19 和流感一樣,會讓許多病人現有的病況惡化—所以這種區分的語義並不是特別有用—社區診所醫生,和醫院臨床團隊已經深知此點,因為我們在季節性流感中,也看到了相同的情況。

(譯者說明:朱利安.鄧 博士,希望英國延長防疫措施,以應對Omicron的浪潮。同時推測英國最終對付COVID-19的策略,將和對付流感相同)

 

羅莎琳德富蘭克林研究所所長/牛津大學結構生物學教授 詹姆斯・奈史密斯(James Naismith)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非常有用,因為真實地反映了病毒的流行情況。今天釋出的新聞稿,其調查包含了截至上週末為止的時間,報告如下:
(1)英格蘭的流行率,追隨蘇格蘭的趨勢,每13人中就有1人罹患COVID-19。
(2)蘇格蘭的患病率,很可能將在每12人中有1人感染的時候達到最高峰,其後應該開始下降。
(3)威爾斯的患病率,上升到每14人中有1人感染。而北愛爾蘭的患病率,約為每15人中有1人感染(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估計,就目前數據而言,不確定性較高)。

BA.2變異株非常擅長感染人類。分析被BA.2感染的人口百分比,可發現很有趣的現象。從數據來看,該變異株感染的人數遠遠多於其他變異株。我仍然認為,除非你能完全隔絕於外界,或本身體質不容易被該病毒感染,否則在夏天之前,你被BA.2感染的可能性很大。英國目前沒有任何地方實施有效的控制措施,對病毒流行率的限制,僅僅只是易感人群在人口中的占比而已。
實際上,這就是透過感染病毒,進而與病毒共同生活。感染BA.2的病情不太嚴重。但請注意,我們足以承受住這一波死亡人數,其主要原因是疫苗的接種。接種疫苗,意味著老年人和弱勢群體在被感染後,能夠在沒有惡化成重症的情況下,抵抗這種病毒。

對於未接種疫苗的弱勢群體,感染BA.2後仍然可能會殺死他們。在如此高的流行率下,國家的衛生機關決定著手進行一項計畫,針對long COVID-19(中文:「長新冠」,或稱「新冠後遺症」)的研究。「長新冠」是公認的疾病,目前已有一些明確的疾病特徵。接種疫苗似乎有一些證據,但尚未最終證實,可顯著降低「長新冠」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因此我們迫切需要對「長新冠」開展更多研究、調查工作。毫無疑問的,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被證明。在如此高的流行率,並在具有明確「長新冠」的風險下,我會希望、督促每個人都接種他們的第一、第二、第三或第四劑疫苗。

我相信數據表明,與未接種疫苗的兒童感染COVID-19相比,接種疫苗的兒童染疫後的健康風險要低得多。在這裡的真實情況也可放諸全世界的狀況,因此我們需要更多努力,讓未開發國家裡的人民也接種疫苗。

 

開放大學應用統計學名譽教授 凱文・麥康威(Kevin McConway)

我曾希望,但沒有非常期待,英國國家統計局在本週公布的冠狀病毒感染調查(Coronavirus Infection Survey , CIS)能夠比上週的數據,可能更加地鼓舞人心,可惜結果並非如此。從數據中可看出,對陽性率的最新估計,在3月20日至26日這一週,病毒檢測呈陽性的人數,英國國家統計局對整個英國檢測的陽性人數,估計總數約為 490 萬。而再前一週的數字,大約是 430 萬。這是又一個非常大幅度增長的數字—我能找到的最好說法是「增長幅度沒有前一週、增漲百萬等級那麼大了」。當然,接種疫苗和我們現在面對的是Omicron變異株等情況,意味著現在的所有感染影響,已經不會像早期大流行那樣嚴重了。

英國境內,各地區之間的情況確實有些不同,國家統計局估計英格蘭和威爾斯,在最近一週的疫情趨勢正在增加,但蘇格蘭和北愛爾蘭的趨勢仍處在不確定的狀態。在四個地區(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北愛爾蘭)中,檢測呈現陽性的人的比例在十二分之一到十五分之一之間變化,考慮到這些地區居住的人口數不同,推估整個英國的陽性感染比率數字約為十三分之一。在英格蘭和威爾斯,最新一週估計的檢測陽性人數,已經都比「冠狀病毒調查」(CIS)在當地的歷史記錄來的高,英格蘭的估計數據可追溯至2020年4月,威爾斯的估計數據可追溯至2020年7月。
而在蘇格蘭,最新每週估計的檢測陽性人數是有史以來第二高的,最高的記錄剛好就是前一週。而北愛爾蘭的記錄和趨勢,目前仍不夠清楚。
(譯者註:顯示英國COVID-19的感染人數,仍持續創下新高、看不到盡頭)

國家統計局估計,在最近一週,英國境內所有九個地區的檢測陽性率會再次上升,而西南地區的估計值將特別高(每11人中,將有1人檢測呈陽性)。就英格蘭地區的年齡分組而言,國家統計局表示,25歲以上的所有組別,其陽性率全都增加。而在較年輕的族群裡,3月26日之前的兩週內,雖然發病率也一直上升,但國家統計局認為,其最近一週的趨勢仍不確定,也許這一群體的陽性率增長速度可能已經放緩甚至逆轉,這有點讓人感到安慰,但我們尚無法確定。然而,在所有年齡組中,最年輕的幼兒族群(2至6歲)的檢測陽性率仍然最高,國家統計局估計,截至3月23日,每11名幼兒中有1人陽性。

有些人說,依照政府的疫情儀表板上的新確診病例數量趨勢,呈現疫情趨向平穩、甚至小幅下降,這是怎麼回事呢?好吧,我認為疫情儀表板數據、無論如何都不能提供非常明確的證據來證明這種趨勢變化。特別是如果你查看的條件,是按「民眾接受測試的日期」而不是「報告結果的日期」所顯示的數據。
更重要的是,只有在常規檢測的對象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疫情儀表板才能提供明確的趨勢證據。當然,這些變化(常規檢測的對象)已經發生了,而且隨著免費篩檢的減少,數據還會有更多變化。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比過去的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國家統計局的調查。

可以說,就趨勢而言,「冠狀病毒調查」和政府疫情儀表板之間,不會出現匹配的現象。這是因為政府疫情儀表板的陽性人數估計,包括任何篩檢呈現陽性的人,無論他們現在的感染、是剛開始,還是已經持續了數天或數週。所以政府疫情儀表板裡的新病例數字,僅適用於說明新病例的數據呈現。
「冠狀病毒調查」還提供所謂的「發病率」的估計,即新感染的人數。然而,由於技術的障礙,「冠狀病毒調查」最新的發病率估計值,會比「冠狀病毒調查」最新的陽性人數估計值,再往前推兩週,並且統計誤差範圍相對更寬。本週的「冠狀病毒調查(推測估算值)」最新發病率估計,將可計算到到3月16日。在3月10日至16日這週,「冠狀病毒調查」估計的新感染總人數約為420萬,相較於前一週的數字,約為310萬。可估計大約每天就新增60萬例新感染者,這數字不少於全國1%的人口。換言之,每天在每一百人就會出現一名新感染者,這是一個非常高的比率。

關於政府疫情儀表板顯示的新病例數,遠遠落後「冠狀病毒調查」的發病率估計值,此事我已經批評了數個星期。在3月10日至16日該週,英國疫情儀表板上的新確診病例總數僅56萬例。換句話說,在「冠狀病毒調查」記錄的每8個新感染病例中,常規篩檢僅記錄到1例。你不會指望常規篩檢能發現所有感染,因為有些人沒有任何症狀,也有些人可能選擇不接受檢測,但至少到2月初的時候,「冠狀病毒調查」估計的新感染數,其中的二分之一和三分之一會被英國疫情儀表板所記錄。因此,現在下降到僅1/8被記錄,這是很大的落差幅度。因此我對於國家疫情儀表板上病例的趨勢準確性,一點也不感到鼓舞。

 

倫敦大學學院運籌學教授 克里斯蒂娜・佩吉爾(Christina Pagel)

今天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英國的感染率非常高。在英格蘭,最近一週的數字創下歷史新高,所有地區和各個年齡組的患病率都很高。尤其令人擔憂的是,70歲以上、被感染的人數持續增加,現在估計超過7%的人被感染,而2021年Alpha變異株高峰時,這一比例僅略低於2%。雖然疫苗(尤其是加強劑)表現良好,但它們並不完美。在接下來的幾週內,我們將看到更多因COVID-19而病故的人,就像蘇格蘭的BA.2疫情的浪潮比英格蘭早幾週開始一樣。過去一週,因COVID-19而死亡的人數,大幅增加了約60%。

雖然,我懷疑我們現在處於或接近高峰,但我擔心我們可能會在疫情高度嚴重的水平上保持數週(就像上個月的北愛爾蘭),隨之而來的是崩潰、疾病、更多的住院,死亡和「長新冠」。我希望和敦促那些有資格接種第4劑疫苗的人和父母,在下學期之前,為5-11歲的孩子接種疫苗。在此同時,我會繼續佩戴我的FFP2口罩(歐洲的口罩等級,等級近似N95),不論是在商店、公共交通工具,或需要面對面的工作會議上。

 

里茲大學醫學院副教授 斯蒂芬・葛里芬(Stephen Griffin)

政府取消任何緩解疫情的措施、隔離、免費篩檢,和相當大一部分的監控,這些都是「與COVID-19共同生活」的重要戰略,政府的這些做法,無異於忽視這種病毒的發展。目前住院的2萬多名COVID-19確診患者,大約有一半都是來自直接感染病毒,而死亡人數也回歸到每週將近1000人。
疫情除了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損失、學校教育中斷,更是對目前已經筋疲力盡、人手缺乏和資源不足的英國國民健康署(NHS, National Health Service)造成龐大壓力之外,這種不受控制的疫情流行狀態、將危及疫苗所能提供的保護。而目前,我們尚不清楚要如何推出「可持續且連續性的緊急加強劑疫苗計劃」,以對應現況和未來將發生的新變異株病毒。我們的疫苗非常好,但它們不是靈丹妙藥,不應該讓疫苗的保護力獨自承受COVID-19的衝擊。抗體隨著時間的減弱,以及BA.2能造成再次感染的特性,意味著病毒將持續挑戰原本能避免重症的身體免疫力。

對於臨床上脆弱、容易感染的族群,現在由於篩檢減少,他們對社區風險的意識會降低;自大流行開始以來,許多人過著相對受限的生活。患病率的提高,也增加了相對稀少事件的數量,例如:染疫兒童病況惡化、變得嚴重不適。疫苗提供給我們的免疫力,隨著時間減弱,而現在COVID-19極高的患病率更是挑戰了此點。目前年長族群出現越來越多的確診,證明了此點。高度的疾病流行率,進一步地增加了所有年齡族群染疫後的「長新冠」,以及其他持續被發現的併發症,包括最近發現COVID-19和糖尿病的關係。最後,高度的疾病流行率提供了病毒繼續大規模演化的手段,最終將導致下一個危險、值得關注的變異株病毒。
我期盼、督促政府重新關心公共衛生,保護我們的自由,而不是讓人民自己承擔風險,並投資於英國國民保健署和基礎設施。最終使我們能夠實事求是地生活,而不是單純地忍受該病毒。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