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專家的完整意見請參考〈「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症研究疑似造假,會造成什麼影響?」之專家意見〉
論文造假重創阿茲海默研究? 專家:不會撼動現有Aβ-類澱粉蛋白研究成果
發稿單位: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發稿日期:2022年7月27日
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指稱,萊斯內(Sylvain Lesné)於2006年發表在Nature期刊的一篇研究可能造假,研究主題是阿茲海默症成因之一的類澱粉蛋白其中一種結構「Aβ*56」,引起科學界與生醫產業重大關注。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日舉辦記者會邀請專家說明,兩位專家皆表示,即便這篇研究確認造假,也不會撼動目前阿茲海默症領域的研究。
造假論文對阿茲海默症研究領域影響很小
中央研究院基因體中心研究員陳韻如說明,全球的阿茲海默症病患數量高達三千萬人,目前沒有單一個能有效治療的藥物,但研究已知造成阿茲海默症最主要的原因有二,Aβ類澱粉蛋白的堆積,以及tau蛋白的堆積。
陳韻如指出,早在2006年這篇被指出造假的論文發表之前,科學界就已經建立了Aβ類澱粉蛋白堆積造成阿茲海默症的假說,這篇論文提到的Aβ*56只是Aβ的其中一種結構,只佔領域中的一小部分,且沒有被放進阿茲海默症重要研究發展的年表,更不是第一篇有關Aβ類澱粉蛋白的論文。
陽明交通大學腦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鄭菡若表示,其實這篇被指出可能造假的論文,影響沒有大家想的這麼嚴重,雖然在當時是很重量級的研究,且結論特別強調Aβ*56這種結構是造成阿茲海默症的主因,但更多研究中有發現其他種類的Aβ結構都有一定的致病性。鄭菡若指出,扣除這兩個實驗室的相關論文,近幾年也僅有20-30篇專門做Aβ*56的研究,但因為眾多團隊都無法重現出和Lesné研究一樣的結果,因此後續較少人特別專注在Aβ*56上。鄭菡若提到,做實驗有各種可能性,但如果是一個好的假說,應該至少要有一定比例的人可以做出一樣的結果。
鄭菡若解釋,會造成阿茲海默症的Aβ有很多種,也不一定同一種結構都不會改變,所以當時的阿茲海默症領域的科學家想證明究竟是哪一種Aβ的致病性最高,這篇造假的研究發現阿茲海默症模式的老鼠中,Aβ*56越多記憶越差,且注射Aβ*56到健康老鼠腦內後發現其記憶功能變差,才得出Aβ*56會造成阿茲海默症的結論。鄭菡若也提醒,每一篇阿茲海默症研究,使用的動物模式、人類檢體、觀察到的病人病況都不同,且研究的一大困難是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常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目前藥物研發的一大挑戰是單一藥物可能無法適用於所有病況。
面對阿茲海默症的真實挑戰和曙光
陳韻如表示,臨床上觀察阿茲海默症的病患,在還沒有出現認知功能退化時,Aβ單體就已開始堆積,堆積過程產生「寡聚體」,最後形成纖維狀的斑塊,而眾多研究已看到形成纖維前,寡聚體已對神經細胞有毒性。陳韻如認為這也是阿茲海默症研究很困難的原因,首先必須早期偵測,而且神經細胞死亡對腦部有關鍵性的影響,神經細胞無法再生;再者,如何讓藥物通過血腦障壁,成功進入腦中有效發揮作用,也是一大挑戰。
陳韻如提醒,除了Aβ以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治療的目標,例如現在於麻省理工學院的蔡立慧院士也研究出不同治療的方式,例如低頻的音波治療,因此治療方式並不是只針對Aβ而已,還有其他例如減緩神經發炎、阻止毒性的堆積蛋白擴散等,都建立於已知的研究基礎上。陳韻如以她的研究說明,她的實驗室曾發現過鋅離子和TDP-43蛋白,會誘發Aβ的毒性和造成發炎。
陳韻如補充,阿茲海默症的研究仍有曙光,也許日後需要合併不同的治療方式以及分類阿茲海默症的病人,尤其不同病人的病況差異也很大。
陳韻如強調,此次Nature的這篇論文造假事件,不應全盤否定Aβ相關研究,治療阿茲海默症也許不能只依靠單一療法,tau蛋白和Aβ蛋白的假說不同,但都應給予支持。她認為,此事件雖然沒有撼動阿茲海默的研究,但應一再的提醒研究學子不應造假而違背科學的真理。
鄭菡若認為,此次事件不會影響目前在阿茲海默症的醫療照護。已知可能引起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很多,例如頭部創傷、睡眠不足、糖尿病、遺傳等。鄭菡若補充,美國目前臨床試驗的藥物,也有針對神經之間的傳遞物質、發炎反應、金屬離子等,全世界針對不同機制的藥物正在做研究。目前,臨床上可以用的藥物主要是維持神經系統溝通效率,以及減緩神經細胞死亡。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