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國際期刊《刺胳針》(Lancet)的「刺胳針COVID-19委員會」(The Lancet COVID-19 Commission),在今(2022)年9月15日的早上6:30公開發佈一份最新的全球COVID-19總檢討報告,「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lessons for the future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報告主要回顧自COVID-19疫情以來,全球各國在應對疫情時,眾多決策層面的重大失敗與檢討改進方針,最終目標是希望提出預防和遏制未來新興傳染病爆發的政策。報告中提到,在 COVID-19疫情期間,全球各國在多個層面的廣泛性失敗,已造成數百萬可預防的死亡(preventable deaths),並讓許多國家在落實永續發展上出現了倒退。

刺胳針COVID-19委員會提出了一些建議,首先,實際做到對COVID-19的最終控制與全面的瞭解。第二,透過實際可行且必要的投資,提升衛生與擴大全民健康系統的覆蓋範圍,來加強各國抵禦新興傳染病的第一道防線。第三,應強化多邊合作以結束全球大流行,並有效管理全球未來的健康威脅,以及將未來全球流行病風險的應對行動、氣候危機和永續發展的應對行動,三者結合起來。

「刺胳針COVID-19委員會」(The Lancet COVID-19 Commission)也將在台灣時間9月15日的晚上11:00舉辦線上的報告發佈會

全球各國在多個層面的廣泛性失敗,包括:預防的失敗、理性決策的失敗、透明度的失敗、實踐公共衛生的失敗、整合流程的失敗、國際團結的失敗,已造成數百萬可預防的死亡,並讓許多國家在落實永續發展上出現了倒退。 圖片來源:COVID-19 response: a massive global failure,https://www.thelancet.com/infographics-do/covid-19-commission-2022
Lanet報告與委員會:
  1. The Lancet Commission on lessons for the future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2. Launch of the Final Report of The Lancet COVID-19 Commission
專家怎麼說?

2022年09月14日
中山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教授 翁瑞宏

1. 這份報告提出哪些重要的反思與建議,並可能值得我們台灣參考的地方嗎?

這是一場必須深刻省思的疫情,無不對於世界多方面向產生巨大衝擊。在應對疫情之過程,多數國家政府未能遵守理性和透明的基本規範,無數人接收錯誤訊息,因而公共衛生預防措施未能落實。

防堵全球性的病毒大肆虐,並非單一國家所能,各國須協調努力,以快速和公平的步調來奮戰。這項報告顯露國際社會中多邊體系的問題,包括民族主義的高張,以及存在於大國之間的抗衡局勢,導致主要大國未能有效合作以控制疫情,掩蓋著全球對於維護民眾健康福祉所需公共投資不足的事實,特別是中低收入國家缺乏應變疫情和持續健康發展的足夠資源,智慧產權缺乏靈活性亦使資源無法向所有人彈性開放。

已是接近終結疫情的時刻,讓社會回復正常運作是關鍵,而經濟復甦取決於維持高度的疫苗接種覆蓋率,並且壓制新種病毒株感染率,如此才能避免日後疫情對於社會經濟的影響。臺灣必須規劃未來長期的防疫戰略,仍須投注資源,應對新種病毒株,維持大規模疫苗接種和檢測工作,並且結合可負擔性之醫療,理解並卸除民眾身心負擔,透過可行的公衛手段,建構安全的生活場域,以促使國家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臺灣也須思索如何協助其他國家,包括經濟資助,使全球同步脫離困境。

2. 對於未來在傳染病的監控與防衛,這份報告有哪些具體的改進措施或方向?

對於未來在傳染病的監控與防衛,此份報告提出五點具體作為。一是預防,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新的危險病原體出現,在疫情發生之前即將阻斷。二是遏制,在疾病出現後,杜絕疾病從感染者向易感染者傳播。三是衛生服務,拯救患病者的生命,並確保其他衛生服務的連續提供,包括心理衛生。四是公平:確保民眾可共同分擔社會和經濟需求,藉以保護最弱勢之群體。五是全球創新和傳播,即以公平有效的方式開發、生產和分配疫苗和新療法。

然而,要實現上述作為,即應擴大以社區為基礎的公衛系統,加強民眾衛生教育和健康投資,而非以狹隘的個人利益觀之,政府和民眾都必須清楚這是建構在共同利益的倫理框架上,最終讓整體社會不受傳染病的侵擾。

3. 一般人要如何正確地理解這篇研究?

這項研究由Lancet期刊邀集全球各領域專家組成之委員會所提出,希望提出客觀的評估結果和建議,其觀點並未窄化於關注病毒或個體健康,更加寬廣地解析全球化社會和疫情之關聯,寄望在後疫情時代可以重建一個包容、公平且可以持續發展的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在疫情階段經歷執政風格迥異的兩位國家領袖,川普總統強烈表達對於WHO運作的不滿,提議建構新組織。WHO確實在應對疫情之行動過於謹慎而緩慢;然而,這項研究認為建構新組織將導致權責分立;完善WHO之功能性,增擴資源,強化各國公衛基礎能力,重視個別地區和群體之平等,才是解結問題之良方。

4. 這篇報告雖很全面的探討COVID-19,但其中在面對與民眾溝通的層面上,包括:疫苗、防疫策略、緊急應對等措施中,身為國際組織的WHO、科學家、媒體、政府或SMC,是不是也有哪些可以改進的地方?

各國皆面臨民眾反對戴口罩和接種疫苗等常規防疫措施,嚴重阻礙疫情的控制。如此反映著社會缺乏信任,對於政府缺乏信心。必須深思,政府的建議是否一致,民眾的健康素養是否必須提升,甚至如何應對並打擊社交媒體上廣泛的錯誤訊息;更重要的是,須探討公共政策能否適當地解決疫情相關的健康不平等,尤其對於弱勢族群的權益保障。明顯地,公共政策必須透過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來細緻地評估、規劃和執行,理解民眾動機、能力和機會,卸除擔憂,並且透過有效的社區溝通和媒體互動,藉以提高社會信任,讓民眾產生利己且利他的社會行為,如此才能追求政策目標的公平和福祉。

2022年09月14日
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 邱南昌

此報告為針對全球歷經新冠肺炎洗禮的檢討報告,各國家地區情況不同,但許多大方向和遭遇的困境是類似的。相對之下,台灣的處置過程雖一樣經過不少風風雨雨,整體而言是相當明快得宜,所以疫情的控制成果列為優秀的前段行列,這是值得國人慶幸的。我們不是WHO世界衛生組織的正式會員國,很多緊急資訊無法快速由WHO得到,幸好經由努力,透過其他友好國家,大體而言也獲得了及時的協助;甚至我們還能反向輸出,提供協助給其他國家。

事先未能做好防範、對疫情無法快速反應、讓民眾不知要提高警覺,這幾點是大部分國家做不好的地方,幸而我們大多避免了;不過錯誤或不當訊息的散播方面,仍時有所聞;這是台灣需要提高警覺之處。

對抗新型傳染病,文中強調WHO世界衛生組織的重要性。不單是需要國際合作和訊息共享,財務的支援也是非常重要。經濟優勢國家自掃門前雪,不能阻絕跨國的傳染疾病,唯有全球視為一家同時對抗,才能有效控制擴散。這次WHO成立全球疫苗分享的COVAX體系,立意是讓貧窮或醫療科技沒那麼發達的國家也能迅速獲得疫苗;但至今仍有部分國家疫苗施打率仍偏低。各國必須放下獨善其身的做法,唯有各國的疫情都能控制住,再產生變種病毒的機率才能下降,才能真正終結新冠肺炎。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