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外來入侵種及控制評估報告》簡稱 《外來入侵種報告》。
Q1: IPBES是什麼?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ntergovernmental Science-Policy Platform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簡稱IPBES,是一個由不同國家的政府部門一同成立的國際機構。IPBES於2012年由94個成員國成立,目前共有近140個成員國。IPBES也與多個組織、民間團體、科學家、學術研究機構合作,以當前已知與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對人類相關貢獻(如糧食生產)的最佳科學知識為基礎,提供決策者制定與實施相關政策可參考的科學評估。
Q2: 外來種、入侵種的定義是什麼?兩者有差別嗎?
- 外來入侵種:是指動物、植物或其他生命體,無論有意還是無意,被人為引入到非牠們原本自然棲息的環境,而且已經威脅到原生的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糧食安全、人類的經濟、健康和福祉。
- 外來種:意思是指一個物種因為逃逸、引入或散播到不是牠原本自然分布的棲息環境中。但是外來種不一定都會對原生的生態造成負面影響,也不是所有外來種都有辦法在野外自行繁殖,例如台灣的浣熊。若外來種在非原生的環境中可以自行繁衍,但還沒有擴大族群到威脅原生物種、或像入侵種影響生態的程度,可以稱為歸化種。
- 入侵種:指的是物種的生存擴大到已經對原生的生態系造成影響,如果這個造成負面影響的物種不是原本生態內的生物,就稱為「外來入侵種」。IPBES今年的報告指的主要是外來入侵種。
但是當地的原生物種也可能成為入侵種,當牠們數量增加或擴大族群範圍到變成有入侵性,且在特定的地區內威脅到原生物種的生存,會成為某個地區的入侵種,稱為「國內外來種」或「本土入侵種」。例如,以台灣西北部棲地為主的白頭翁,因為被人為放生到花東地區,而影響當地的台灣特有種烏頭翁的生存,造成原生的純種烏頭翁數量銳減。
Q3: 為什麼要關注外來入侵種?
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之一(目標15)是阻止生物多樣性的損失,而入侵種是驅使生物多樣性損失和物種滅絕的其中一個最主要原因,生物入侵也已經對人類健康、糧食安全和生命造成風險。舉例來說,經濟作物因外來病蟲害,如福壽螺、荔枝椿象、秋行軍蟲等而受損,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外來種與原生種競爭棲地和食物,沒有天敵所以數量快速增加,甚至捕食原生種,導致原生種瀕臨絕種;外來種與原生種互相傳播疾病,以及雜交而污染原生物種的基因,使原生物種逐漸消失,降低地球上遺傳基因的多樣性,也降低整個生態面對多變的環境和衝擊的能力。基因污染的例子像是中國畫眉被大量人為走私或引進台灣後,與台灣特有種的畫眉雜交,台灣畫眉的眼窩周圍原本沒有白毛,雜交後產生有白毛的後代,類似中國畫眉,純種的台灣畫眉逐漸消失。
雖然有些入侵種帶來的影響不一定全部都是負面的,但是入侵種的確正在改變地區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為了面對入侵種對全球的環境、健康與經濟帶來的改變,也為了避免未來更大的衝擊,我們需要更即時、更長期的科學資訊作為決策的參考。
Q4: 今年的IPBES報告和過往的有什麼差別?
第一份評估地球自然資源狀況以及生態系統變化的全球報告是在2005年,由多個國際組織與科學家合作產出的《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在這份報告之後,直至2019年IPBES發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才再有一個國際性組織對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綜合評估。
2019年IPBES發布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和決策者摘要,是IPBES的第一個工作計畫的成果,報告中盤點了全球的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狀況、詳述各種間接和直接因素,包含人類行為嚴重的影響生物多樣性、造成全球糧食安全的威脅,人類也受生物多樣性流失的影響。2019年報告也指出導致全球生物多樣性損失的五大直接驅動因素,是外來種入侵、土地與海洋利用的變化、生物資源的直接利用、氣候變遷與污染。確定外來入侵物種是驅使全球生物多樣性喪失的主要因素之一。
今年IPBES的報告銜接2019年的發現,評估外來入侵物種的現況、趨勢、影響、造成原因、管理,以及可以選擇什麼策略去應對入侵種帶來的挑戰。
外來入侵種對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服務、永續發展和人類福祉的威脅正在迅速增長,但決策者對這個議題卻普遍缺乏量化的資訊和了解。這份報告涵蓋全球49個國家共86位國際頂尖專家,引用13,000多篇研究文獻,將是決策者制定與評估外來入侵種防治政策的科學基礎。
Q5: 全球有哪些入侵種?台灣又有哪些入侵種?
在IPBES報告的定義中,外來種是以人為的方式引進,不是物種原本自然分布的地區。這些方式包含貿易行為,例如為了藥用或飼料等目的引進的外來植物、為了生物防治與科學研究引進的物種、娛樂及觀賞用的寵物,或是偷渡引入的物種,以及上述這些引進的過程中夾帶的種子、蟲卵、病菌等。透過這些途徑進入的外來種,若順利的繁衍,或是因為沒有天敵、人為放生到野外等原因,建立穩定的族群、快速增加、擴大範圍而排擠到原生種,就會變成入侵種。
根據全球入侵種資料庫(GISD),若入侵種嚴重衝擊生物多樣性或人類活動,或是對生物入侵造成的問題帶來重大影響,會列入全球百大入侵種之中。例如白線斑蚊、入侵種紅火蟻、荔枝椿象、非洲大蝸牛、銀合歡、白千層、 小花蔓澤蘭、布袋蓮、美洲牛蛙、蔗蟾、貓、吳郭魚、巴西龜、鯉魚、歐洲八哥等。
但要注意的是,因為每個國家、地區的氣候和野生環境都不同,在全球許多國家是入侵種的生物,在台灣雖然也有,但不一定會在台灣造成嚴重的影響。
以台灣的情況,根據農業部2004年增修公告的優先防治、長期管理、觀察、監測或評估中之21種入侵種生物清單,包含入侵種紅火蟻、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小花蔓澤蘭、緬甸小鼠、松材線蟲、中國梨木蝨、福壽螺、河殼菜蛤、布袋蓮、多線南蜥、刺桐釉小蜂 、香澤蘭、銀合歡、豬草、沙氏變色蜥、亞洲錦蛙、白尾八哥、輝椋鳥、琵琶鼠、魚虎、美洲螯蝦。台灣近期常常聽到的外來種生物,還有斑腿樹蛙、埃及聖䴉、綠鬣蜥、俗稱巴西龜的紅耳泥龜等。
自2004年以來台灣已經超過十年沒有更新和調整這份清單,至2020年,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根據2020至2022年特有生物保育中心執行的「特定外來入侵種」之評估系統與清單,提出43種待評估的外來種。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也正在委託學術單位為期兩年(2023-2024年)的計畫,更新外來入侵物種國內管理政策之分級以及指標的建立。(請參考Q7)。
Q6: 哪裡可以找到台灣外來入侵種的資料?
- 科技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整合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並建立的TaiCOL 台灣物種名錄資料庫,列出共661筆入侵種。
- 由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資助並與全球146位專家組成的入侵種專家群 (ISSG) 合作,製作全球入侵物種資料庫(GISD)中文版網站,其中台灣入侵種資料庫中,共列出230個入侵物種。
- 由國立中山大學與中研院合作建立的禁止輸入動物鑑識網,根據農業部送請經濟部國貿局並在102年8月國貿局公告的禁止輸入物種名單,共包含約501個物種。
- 2023年1月1日停止更新的台灣物種名錄資料庫,列出臺灣地區外來物種共3,393種,包含247種入侵種,以及2,165種栽培豢養種。
Q7: 怎麼決定一個生物是不是入侵種?牠們有分優先需要處理的等級嗎?如何分類?要優先處理哪些物種?
台灣目前還沒有一個特別針對外來入侵種的標準規範和指引,最新的現況是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正在委託中山大學和台灣大學,研究評估外來入侵物種國內管理政策之分級以及指標建立計畫,為期2023至2024年。
另外已經有2020至2022年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執行的計畫,蒐集已進入台灣的外來種知相關基礎資料,並參考「日本外來種清單製作基本方針」,建立適用臺灣地區「特定外來入侵種」之評估系統與清單,做為未來處理優先順序與處理方式之依據。
日本的評估流程因為沒辦法包含所有的物種,所以先從既有的百大入侵種清單、專家提供的資訊、需要注意的外來種生物名單中討論,再依據入侵的程度,評估生物學上、對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的影響,列出決定的物種清單後再分為預防、對策、產業管理等類別。
目前台灣將外來入侵種分成三個等級的分級管理對策:重點對策、緊急對策及其他綜合對策。
- 重點對策是指無法根除,需長期經營管理的物種,例如斑腿樹蛙。
- 緊急對策是指防治與移除的可能性高、優先全面積極移除的物種,例如海蟾蜍。
- 其他綜合對策是指危害及資料不完整的物種,需要進一步評估。
在外來入侵種之中,台灣有較完整規範的是與輸入、輸出的植物和病蟲害有關的物種,目前是由行政院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根據國際間食品安全檢驗與動植物防疫檢疫的規範,以及植物防疫檢疫法,評估有害生物入侵的風險及入侵後的危害程度。但防檢署的有害生物的定義,僅限對植物或植物產品有害的任何植物、動物或病原體之種、品系或生物型。檢疫主要是在海關攔截禁止輸入台灣的物種,至於已經進入台灣的入侵種,還有待農業部更新適用臺灣地區「特定外來入侵種」的評估系統與清單。
Q8: 入侵種這麼多,未來也可能會持續增加,我們要怎麼看待入侵種生物?要處理入侵種問題時,需要考量什麼?
在Q2中提到,外來種不一定會變成入侵種,所以一個物種究竟算不算入侵種?在哪個地區是入侵種?入侵而影響到的生物、生態、農作、經濟、傳染病風險是什麼?影響嚴重程度多大?入侵種對生態的影響也可能很複雜,可能與多個物種和不同地區的環境產生不同的交互作用,要用來防治入侵種的方法,會不會造成更多未知的風險?這都是我們在研究、管理一個外來種、入侵種的時候必須考量的問題。以斑腿樹蛙為例,台灣剛開始發現斑腿樹蛙時,首要的問題就是難以鑑別與確認是原生種還是外來種,這表示我們還缺乏充分的本土原生種的調查研究。
即使確定入侵種的名單,還要評估哪些入侵種應該優先處理,以及釐清這個入侵種進入台灣的來源,才能進一步評估我們是否可以避免入侵種進入,也需要科學數據作參考。此外,一般人認知到外來入侵種會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原有的生態系造成威脅,不要在未經確認的情況下帶入外來種,是減少外來入侵種的重要防治基礎。我們可能無法禁止跨國的貿易行為,但是如果知道特定入侵種會對台灣生態和農產造成傷害,不只是透過海關檢疫,更需要所有人共同遵守不要蓄意偷渡、非法引入、放生這些物種的規範。
除此之外,要妥善處理外來入侵種問題,還需要許多的專業,包含物種鑑識、長期生態的監測和研究、疾病傳染與防治研究、獸醫學、在地居民的知識與合作等,才能擬定出最適合在地的策略。即使決定要移除入侵種,或是決定安樂死,也不是一般人能執行這些程序,從辨識、捕捉、安置、收留和後續的處置,都應該由經過訓練的專業人員進行。
參考資料:
- IPBES官方網站。
- 2019年IPBES發布〈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服務全球評估報告〉。
- 2005年由多個國際組織與科學家合作產出的發布的〈千禧年生態系統評估報告〉。
- TaiBON台灣生物多樣性觀測網:經過評估並分級的外來入侵種清單。
- 農業部林業署2023-2024年委託中山大學及台灣大學共同進行〈外來入侵物種國內管理政策之分級以及指標建立計畫〉。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10年〈建立適用臺灣地區「特定外來入侵種」之評估系統與清單(2/3)〉。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109年〈建立適用臺灣地區「特定外來入侵種」之評估系統與清單(1/3)〉。
- 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自然保育網:外來種管理工作現況。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