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經濟動物友善飼養──乳牛篇II

背景描述:

提倡動物福利的友善飼養方式在近幾年逐漸成為世界各國的趨勢,而我國首部「動物福利白皮書」也預計將於2019年的年中出爐。然而回首過去,我國農委會雖陸續於2015年、2017年公布蛋雞與豬隻的友善飼養指南,卻尚無針對乳牛訂定相關的飼養指南。

對此,專家針對乳牛於歐盟友善飼養的現況、不同飼養方式在我國本地的適用性與可行性、動物福利與飼養管理間之平衡,以及不同飼養方式對營養價值、風味或口感產生之影響等問題回應如下:

※關於乳牛友善飼養議題,我們先前已針對此主題邀請專家回應「經濟動物友善飼養──乳牛篇

 

2019年09月06日
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助理教授 王建鎧

乳牛動物福祉的關鍵因素,主要在於盡可能維護牛隻的生理與行為健康上,這同時也與酪農生產效益呈現正相關。相對於臺灣的酪農產業來說,歐盟酪農產業具有幾項特徵,使得一般乳牛健康與福祉狀態表現較佳,反應在乳牛的整體使用年限[1] 上(臺灣乳牛整體使用年限約在2.2 – 2.5年,歐盟多數國家則在3 – 4年之間)。這些特徵包括現場獸醫服務與健康醫藥照護的效率、環境溫濕度相對適合本為溫帶動物的乳牛,減少熱緊迫帶來的壓力、良好的飼料與芻料供應、平均較低的牧場規模(單位人力照顧動物的數量)、牧場自動化管理的普及性等等。臺灣先天環境因地處海島亞熱帶氣候區,全年溫濕度變化常對牛隻造成相當大的熱緊迫壓力,且環境傳染性疾病也進一步造成各種疾病發生較溫帶大陸型環境來得顯著,也成為臺灣酪農現場維護乳牛健康的重大挑戰。而現場勞動力不足與自動化有限、健康與醫療照護人力短缺等等問題,則進一步導致乳牛良好的生活環境維持不易,接著引發各種健康問題,損害乳牛動物福祉水準,同時也造成酪農產業的生產損失。

歐盟針對牧場動物的動物福祉維護與保障,主要透過通用牧場動物指令(General Farm Animals Directive, 98/58)為法源基礎,責成會員國各自落實牧場動物福祉水準的維持與改善,其中亦包括酪農產業在內。然而歐盟本身會員國之間酪農產業特性與區域環境氣候差異大,乳牛現場飼養管理條件因此並不容易統一評估、規範,以及推動改善。因此,歐盟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於 2004 年針對牧場動物推動動物福祉品質計畫(Welfare Quality® Project),則進一步嘗試建立一套具有完整指標的評量系統,協助評估特定牧場的動物福祉水準,並依據評量結果,分析與建議個別牧場的動物福祉改善方向。此一指標系統分別從飼養環境、動物健康、飲食條件、動物行為表現等四個方向下再分出十二個指標,分別針對受測牧場的各個動物狀態進行評分。此一評估系統,可以有效從不同面向量化乳牛的生活環境條件、牛隻生理與行為健康狀態、飲食供應條件等,一方面有效判斷牧場的動物福祉水準,另一方面也提供牧場管理者一個明確的改進方向。法令上的保障以及評估系統的開發與推行,提供歐盟酪農業者更好的條件去改善現場動物福祉的水準,儘管實務上仍有不少困難議題有待解決。這些問題包括如何訓練客觀且能有效率地進行牧場動物福祉評估的足夠專業人員、如何讓更多牧場管理者認同動物福祉本身同時維護乳牛身心健康狀態及牧場生產效益,進而願意參與評估系統並落實改進動物福祉水準、以及建立具有足夠公信力的標章系統,吸引消費者的支持。

在推動酪農參與動物福祉改善議題時,臺灣遇到的困境與歐盟現況類似:需要具有公信力的牧場評估系統,協助鑑別個別牧場的動物福祉水準,並輔導牧場改善飼養管理條件、需要說服酪農認同動物福祉的改善等同於提升牧場生產效益,以及獲得消費者的支持。然而不同於歐盟已經在嘗試系統性地建立更有效的評估方法,並在動物福祉改善議題上得到一定的業者與消費者支持,臺灣這方面仍處在於起步的階段,有待主管單位、酪農產業(廣義上也包括相關從業人員如飼料業者、獸醫與相關藥物業者、乳品業者等)、消費者間共同凝聚共識。

同時臺灣的高溫、高濕環境並不十分利於飼養乳牛,因此在對抗熱緊迫與濕熱環境性傳染病等健康問題上,需要更進一步的現場飼養管理與健康照護能力,來控制乳牛因各種熱緊迫相關疾病帶來的動物福祉問題。另一方面,在建構臺灣本土酪農牧場的動物福祉評估系統時,也需要針對臺灣特有的氣候條件去設定評估指標的定義與內涵,才能符合臺灣本土的環境與氣候特性。

舉例來說,在乳牛飼養管理上,氣候因素的評估通常會考量溫度與濕度,我們多半會以溫溼度指數(Thermal-Humidity index, THI)做為參考依據。比較不同國家地區的情況來講,歐洲地中海沿岸的夏季平均THI約在68上下,臺灣中部則是在79上下。以乳牛主要品系的荷蘭牛(Holstein)來說,牠本是屬於生活在溫帶氣候環境的大型哺乳動物,因此生理上適合的環境THI最高到72左右(約略為溫度24度、濕度70%),都還是在舒適可接受的範圍內。

從生理學角度來講,乳牛本身在這個溫濕度條件下,不需要額外耗費能量去控制體溫(散熱),但超過這個範圍,就需要開始耗費能量去啟動一些生理機制,如喘氣、流汗、減少攝食等,來抑制體熱的產生與累積。THI 越高,乳牛耗費能量越多,正常生理機能也會因此被排擠,而造成維持生理健康的能力下降。長期來講會產生各種健康問題,包括免疫力下降、生殖效率變差、泌乳品質與量都下降等。這種因環境溫濕度上升造成的生理壓力,就是我們所說的熱緊迫(Heat stress)。

換言之,當THI > 72時,乳牛開始耗費一些額外能量去散熱,來避免體溫異常上升。一旦THI > 78時,乳牛需要耗費更多能量,甚至開始影響部份正常生理機制的運作,才能維持體溫穩定。而當THI > 98以上時,乳牛本身已經無法維持體溫平恆,通常會發生中暑(Heat stroke)而死亡。THI 78-98之間,通常還會依乳牛健康惡化的程度分成78-88,與88-98兩個階段,來區分熱緊迫的嚴重程度。以臺灣的情況來看,熱季(6-9月)的平均THI高達79,代表乳牛本身有四個月時間處於需耗資相當額外能量來維持體溫的狀態,當熱季中某幾天格外炎熱(THI > 80),也就可能影響到牛隻的健康。相對於臺灣的環境,以地中海沿岸為例子來看,整個熱季在THI ~68的條件下,溫濕度幾乎不會對乳牛造成健康上負面的影響。換個角度講,臺灣乳牛飼養管理上就需要額外注意牧場的散熱與通風,才能協助乳牛對抗熱緊迫並維持健康水準。

由上述案例中可以發現,建構臺灣本土酪農牧場的動物福祉評估系統需要主管單位、學術界,以及酪農產業共同合作投入更多資源,充份釐清臺灣本土環境特性與乳牛現場飼養條件之間的交互關係,才有可能發展出適合臺灣酪農產業的評估系統,也才有基礎去推動現場動物福祉水準的改善與提升。

除了透過學術研究在飼養管理現場的應用以建立適切的評估系統之外,本土消費者願意支持優良動物福祉條件下生產的乳品,才是真正能促使酪農願意改善動物福祉水準的推動力。透過消費力量的支援,生產成本偏高的臺灣酪農產業相對有更好的條件與資源去對應先天環境限制,進一步落實與維護現場乳牛的動物福祉水準。

而就營養價值、風味與口感的面向來看,在不考慮不同乳品品牌加工方式的差異下,以主要營養成份來說(乳糖、乳蛋白、乳脂肪)多數牧場所生產的鮮乳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但因不同場間乳牛健康狀態、飼料配方、氣候溫濕度的影響,確實可能影響乳中特定風味物質的比例,例如乳脂肪大小、乳脂肪中不同脂肪酸的組成比例、不同乳蛋白成份的比例變化等等。因此,個別地區甚至牧場確實可能呈現各自的風味特性,也可能隨著季節而有些微變化。不過至今並沒有足夠的研究可以釐清個別牧場的風味差異,具體上是反應在那些關鍵成份上的變化。另一方面,雖然飼料配方與飼料的營養水準被認為可以影響乳品的品質,但在不同的飼養管理方式上,目前仍缺乏足夠證據說明足以明顯地影響乳品的營養價值

註釋:

[1] 乳牛使用年限(Productive life)指乳牛第一次分娩到被淘汰的時間長短。臺灣乳牛第一次分娩時,大約是22-30月齡。之後若持續完成三胎分娩與泌乳期結束才被淘汰(臺灣乳牛平均胎距約 390 天),年齡就已經超過 5 歲。故這頭牛的使用年限大約為 5 歲減 2.5 歲,即2.5年左右。然而,臺灣乳牛缺乏足夠清析的全面統計數據,因此實際的情況可能還存在一些落差。

※本文中的專家意見部分已被聯合報願景工程【美味的代價】數位專題引用,其他相關議題也歡迎引用本篇專家說法。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