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隨著政策推進,離岸風電的技術和產業,皆是臺灣極力發展的重點,即便離岸風電技術在歐洲已發展成熟,但臺灣的自然環境、生態、地質與歐洲迥然不同,臺灣目前才剛踏出發展技術關鍵的第一步「完成第一座示範風場的建置」。我們邀請專家陸續由風場評估、地質、生態、面對災害的風險等面向,說明相關問題。

 

成功大學水利與海洋工程學系教授 郭玉樹

Q1. 臺灣海峽的地質適合蓋風機嗎?

首先,臺灣離岸風場分布於臺灣海峽,北起桃園,南至雲林。北部桃竹苗地區近海地質概況與彰化雲林不同。其中,位於彰化近海,水深50公尺以內之離岸風場約佔總規劃面積70%以上,而彰化、雲林近海的海床地質條件主要受到濁水溪流域沖積影響,因此表層多為疏鬆砂土層;這些疏鬆砂土較容易因地震事件造成海床土壤液化,同時也可能因颱風事件造成海床大規模變動。

臺灣彰化近海海床土壤地質,與已完成開發的歐洲北海及波羅的海相比,臺灣近海的土壤地質條件軟弱(關於地質條件軟弱:請參考離岸風電名詞解釋5)。至於彰化近海軟弱的海床土壤是否適合建置離岸風場,主要取決於離岸風場開發成本。離岸風場是以發電收入為主要營收來源的電業設備,開發時需評估工程成本與發電收益,若發電收益具有足夠的開發價值,即便臺灣西部海域的海床地質條件軟弱,增加工程施作的難度與成本,現有的工程技術仍可以克服環境限制,吸引離岸風場開發商投入資金。因此,評估建置離岸風場的可行性,不只包含了環境地質概況調查;風能評估與財務分析更是決定風場開發與否的主要考量。

綜合上述,彰化近海土壤地質條件雖不如歐洲離岸風場良好,但是因為臺灣風能條件優異,且躉購電價(關於躉購:請參考能源名詞解釋4)有足夠的吸引力,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國外離岸風場開發商來臺投資。

 

Q2. 聽說地震可能造成土壤液化,土壤液化是什麼?海床的土壤液化與陸地一樣嗎?

土壤液化現象是指在地下水層附近飽含水分的無凝聚性土壤,例如砂土或粉土,受到外力影響時,改變原本土壤顆粒的排列,由固體轉為類似液體的現象。常見造成土壤液化的外力條件包括地震力、波浪力或建築物挖築地基時,地下水水位差異對土壤造成壓力。

以地震造成的土壤液化為例,當地震的高頻率(頻率大於1赫茲)作用力,反覆推擠土壤,破壞原本土壤與水分子間的穩固狀態時,原本土壤顆粒間的孔隙水來不及排出,因此產生額外的孔隙水壓,當孔隙水壓累積量超過土壤顆粒與顆粒之間的接觸力時,將會抬起土壤顆粒,使土壤顆粒懸浮在水中。

海床與陸域土壤均可能經過岩石風化、侵蝕、搬運、堆積等過程。海床土壤為河道土砂搬運的終點,因此多為細顆粒沉積。此外,由於海床土壤長期處於完全水飽和的狀態;因此,當地震力作用時,疏鬆且完全水飽和的細顆粒海床土壤,在高頻率的地震反覆作用力下,極可能發生海床土壤液化。目前,描述陸域或海域土壤液化的力學行為與機制,並無明顯差異;然而,海床土壤受地震力產生土壤液化的現象,因缺乏海床孔隙水壓的觀測設備與相關研究,仍待實際觀測案例佐證。

 

Q3. 離岸風機又重又大,而且臺灣地震頻仍,會不會因為地震損壞倒塌?

回顧臺灣歷年重大地震事件,陸域構造物的受損方式主要可以區分為兩類:其一為地震造成上部結構物,因無法承受地震作用力而損壞或倒塌;另一類則為地震造成土壤液化後,導致結構物沉陷或傾斜。離岸風機是否可能因為地震而倒塌,也與陸域構造物受震損壞的機制相近。

離岸風機由葉片、風機主機、塔筒與水下基礎組成(離岸風電架構圖請參考:臺灣成為離岸風電中心的機會在軟實力),屬細長的鋼製支撐結構,離岸風機塔筒與基礎的結構韌性及強度,均需滿足各類設計載重條件。離岸風機支撐結構設計載重時,已將離岸風場20年至25年的生命週期中,所有運轉(及停機)的各種可能受力條件納入考量。因此,地震力作用時,離岸風機上部鋼塔筒結構斷折倒塌的機率並不高。然而,若海床土壤因地震作用時發生土壤液化,離岸風機沉重的支撐結構,極可能因基礎在液化土壤中,發生過大的差異沉陷(關於差異沉陷:請參考離岸風電名詞解釋6)而傾倒。

大部分陸域結構物因土壤液化傾斜的案例,主要發生於採用淺基礎之低矮構造物。原因是土壤液化多發生於地表至地下30公尺深的範圍間,陸域構造物常見的淺基礎,如獨立基腳(Spread footing)、筏式基礎(Mat Foundation)等埋置深度皆小於30公尺,且無設置樁基礎,導致土壤液化時,構造物因過大的差異沉陷而傾斜。

與陸域結構物不同,臺灣西部海域的離岸風機採用的基礎型式為埋置深度50至90公尺間的深基礎,因此土壤液化並不一定會造成風機倒塌或損毀。常見離岸風機基礎型式從淺水域至深水域,分別是重力式基礎、沉箱式基礎、大口徑單樁基礎、多樁套管基礎、三樁式基礎等。目前臺灣主要採用大口徑單樁基礎及多樁套管基礎;樁基礎從海床面貫入海床土壤,不僅可以抵抗來自上部結構之側向作用力,當地震或海床土壤液化時,若樁基礎的樁徑與埋置深度足夠,也可以避免結構物產生過大之差異沉陷。

因此,設計離岸風機支撐結構時,若已將地震及土壤液化納入考量,即使海床土壤表層發生土壤液化,也不會因為離岸風機基礎的最大承受力不足,或變形量過大導致風機損毀倒塌。

 

Q4. 如何評估建造離岸風機或是營運過程中的土壤液化風險?

海床土壤液化發生的力學條件,為地震或其他環境外力造成的反覆作用力,大於土壤的抗液化強度。因此,若要評估海床土壤液化潛勢,須考量地震使土壤所受的反覆作用力強度,與土壤抗液化強度兩項指標。

目前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在「風力機—第1部:設計要求(CNS15176-1)」的國家標準規範文件附錄H中,建議離岸風場開發設計採用回歸期475年的地震(關於回歸期:請參考離岸風電名詞解釋7)作為評估地震力的依據。設計風機時,需分析地震危害度及地盤反應(如圖一中海床面、海床土壤、岩盤的地震加速度大小),算出地震造成海床土壤的反覆作用力。

離岸風電:地質篇──專家QA

圖一 地震作用力下土壤液化分析流程示意圖[1]

土壤的抗液化強度主要與土壤種類與緊密程度有關(如圖一右側說明),可以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評估緊密程度,例如經驗法、半經驗分析法以及室內土壤動態力學試驗等。因此對海床土壤進行現地力學試驗或取樣後,若採用半經驗分析法,可透過圓錐貫入試驗或標準貫入試驗量化土壤緊密程度,再透過學者收集既有的土壤液化災例,以迴歸分析法提出一套分析方法,決定土壤的抗液化強度。亦可將現地取樣的海床土壤於實驗室內進行土壤動態力學試驗,模擬現地海床土壤受地震反覆作用力下的孔隙水壓累積現象,決定土壤的抗液化強度。

 

Q5. 我們該如何理解目前評估地震與土壤液化風險的限制?

陸域構造物的土壤液化災害案例,可以從實際的地震事件觀察,並透過中央氣象局建置的陸域地震監測網,取得真實的地表地震加速度條件,反推地表下土壤受到的地震力。對於評估陸域土壤的液化潛勢,臺灣已累積了相當的經驗,然而,海域環境目前缺乏現地土壤液化災害的觀測實例,不足以了解海床土壤液化發生的機制以及災後的行為。若能取得土壤液化的觀測實例,並互相比對現地海床的地震力測量、海床土壤孔隙水壓量測等資料,方能完整釐清海床土壤上建置離岸風機,受地震力導致海床土壤液化的風險。

 

Q6. 除了上述提到的地震與土壤液化,是否應考量其他的地質因素?

針對臺灣彰化近海的離岸風場要設計風機基礎時,地震與土壤液化是普遍納入考量的設計條件。然而,目前所蒐集的海床土壤地球物理調查資料顯示,彰化近海海床地形變動十分劇烈,颱風事件可能造成海床地形同一位置之高度變化達7公尺以上。因此,海床面高度劇烈變動可能加深離岸風機支撐結構設計的困難。

另外,桃園到苗栗離岸風場的海床地質條件,與彰化近海截然不同,西北部離岸風場的海床土壤表層多為礫石層及風化板岩。礫石層不易讓離岸風機樁基礎貫入,風化板岩亦可能因樁基礎貫入時擾動,使得樁基礎可以承受的最大外在作用力降低、增加設計困難。

由於臺灣西部海域地質條件具有高度變異性,不同的離岸風場區位面臨的土壤地質潛在災害與工程挑戰均不相同;設計離岸風機基礎時應考量地震與土壤液化、海床地形變遷,和基礎鄰近海床土壤淘刷,亦應評估海床土壤參數不確定性對於基礎設計成本的影響。

 


註釋:

[1] Kuo, Y. S., Lin, C. S., Chai, J. F., Chang, Y. W., and Tseng, Y. H. (2019). “Case study of the ground motion analyses and seabed soil liquefaction potential of Changbin offshore wind farm,”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7(5): 448-462.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