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今年(2020)10月14日一篇新聞報導〈寶特瓶當水壺用1年……瓶歲女童「皮膚狂流湯」月經提早來〉指出,女童長期將寶特瓶當作水壺使用,導致異位性皮膚炎以及性早熟。醫生認為這是因為寶特瓶中含有塑化劑和重金屬銻,在使用過程中不斷溶出水中,而女童長期飲用後,就會誘發異位性皮膚炎、氣喘,甚至性早熟。為釐清寶特瓶中是否含有塑化劑以及重金屬銻,特別邀請專家學者回應。

專家怎麼說?

2020年10月16日
南臺科技大學化學工程與材料工程系教授 陳澄河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為聚酯材料的一種,是由對苯二甲酸(Terephthalic acid,PTA)和乙二醇(Ethylene Glycol,EG)經過聚縮合反應而成的產品。PET性能優良,成本低,用途非常廣泛。最初的用途是做為人造纖維、薄膜等。

因PET的硬度與韌性極佳、質量輕且阻氣性佳,1976年可口可樂公司開始將PET應用在碳酸飲料瓶(俗稱寶特瓶),目前全世界已廣泛使用PET當成飲用水、碳酸飲料、果汁、茶、與其他食品的包裝材料,包裝材料已成為PET的第二大用途,僅次於合成纖維。

PET製成寶特瓶的過程中並沒有添加塑化劑,因此寶特瓶應該不會有塑化劑檢出的問題,塑化劑主要是應用在需軟化塑型的聚氯乙烯(Poly vinyl chloride,PVC)產品上。但是在PET的聚合製程中通常會使用含銻的化合物(例如醋酸銻、三氧化二銻)作為聚合過程的觸媒催化劑,這是因銻觸煤價格便宜,且催化效果佳。因此寶特瓶裝填飲料後,經長時間儲存便會慢慢釋出銻。

2006年德國海德堡大學環境地球化學系教授蕭提克(William Shotyk)研究發現,PET瓶裝水銻含量會隨著儲存時間而增加。[1]不過,飲料若保存在低溫環境中,釋出的銻含量應可控制在安全值內[註1],但若長時間曝曬於陽光下或受熱,PET可能就會釋出較多的銻。大量的銻會引起頭痛、嘔心等症狀,不過PET溶出的銻含量對人體而言相當低,因此很難斷定它對人體會有什麼傷害,目前也沒有因喝瓶裝飲料而中毒的案例。

目前國內生產的寶特瓶大都含有微量的銻,國內生產PET的廠商,也正積極開發非銻觸媒,有幾家廠商已推出非銻觸媒製成的寶特瓶。

最後建議消費者喝完寶特瓶瓶裝飲料後,確實做好回收,寶特瓶回收可製成再生纖維,做成T恤、帽子、手套、毛衫、運動服、夾克、手提袋、地毯等各類製品,台灣廠商在寶特瓶的回收再利用,已有相當不錯的成果。而使用過的寶特瓶在未受熱、過度照光或微波的前提下,因聚酯分子結構沒被破壞,所以應該可以重複使用,但需常常清洗,以免細菌孳生,危害身體健康。

註釋:

[註1] 衛福部製定的食品容器標準,銻的含量不得超過0.05ppm。檢測方法是在寶特瓶內裝濃度為4%的醋酸當溶媒,並加熱寶特瓶至60℃或95℃(視盛裝食品而定),持續30分鐘後,再檢測溶出的物質。

參考資料:

[1] William Shotyk and Michael Krachler. (2007).“Contamination of Bottled Waters with Antimony Leaching from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ET) Increases upon Storage.”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41 (5), 1560-1563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