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聲明:截至2021年4月14日,SMC團隊根據目前手邊收集到的研究與調查報告,整理此份文件。可能有更合適、更多的研究資料尚待整理,歡迎各界持續補充並釐清科學資訊。
2021/04/15 第一次更新 更新內容:爭點四
2021/04/16 第二次更新 更新內容:時序表
2021/04/22 第三次更新 更新內容:附件二增加台灣中油2020年環境監測報告摘要
2021/04/29 第四次更新 更新內容:確認移除時序表中所有天氣事件
2021/04/30 第五次更新 更新內容:更正時序表
2021/05/06 第六次更新 更新內容:補充三接與藻礁保育對焦會議文播稿、影片,以及專家陸續回應會議中的延伸提問
- 三接與藻礁保育對焦會議文播稿
- 三接與藻礁保育對焦會議影片
- 專家陸續回應會議中的延伸提問:
「藻礁區域的魚類耳石資料」之專家意見
一、相關事件與研究時序
- 表格中原有提到G1因颱風裸露事件,然因天氣變化減少砂源屬於自然現象,為避免導致讀者誤解藻礁只存在於特定年份,故調整表格內容。(2021/04/29二次修改)
- 原表格中提到2008年劃設藻礁海岸自然保留區(法源:文化資產保存法),經再次確認,2008年應為將藻礁海岸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列冊追蹤」,據此勘誤。(2021/04/30修改)
時間 | 事件、研究 開發事件、地貌事件、生態事件、研究調查 |
---|---|
1964 | 石門水庫完工(大漢溪沙源減少) |
1987 | 翡翠水庫完工(淡水河沙源減少) |
1993 | 台北港開工(沙源減少) |
1993 | 許民陽,〈臺灣海岸的地形景觀與景觀保育〉,《市師數理》。(6):24-26 |
2000 | 有條件通過觀塘工業開發案(開發商:東鼎) |
2001 | 大潭電廠開始興建 |
2002 | 大潭電廠進出水口管線工程 |
2004 | 東鼎已完成5公頃填海工程,但因財務問題全面停工。 |
2006 | 大潭電廠第一部機組完工商轉 |
2007-2008 | 台電大潭天然氣管線工程動工(經過觀新藻礁區)。 |
2008 | 將桃園縣觀音鄉(現為桃園市觀音區)小飯壢溪口南岸至新屋鄉(現為新屋區)後湖溪口北岸之藻礁海岸,依自然地景列冊追蹤(法源:文化資產保存法) |
2008 | 大潭電廠6個機組完工 |
2008 | 《大潭天然氣海底管線對於觀音海岸藻礁影響程度調查報告》 計畫委託單位:台灣中油 執行單位:亞太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2011 | 台北港三個五年計畫完工(沙源減少) |
2011 | 內政部將許厝港濕地劃設為國家重要濕地(法源:濕地保育法) |
2012 | 許民陽,〈台灣西北海岸的藻礁〉,《地質》。31卷1期 |
2014 | 《桃園藻礁委託研究案》 計畫委託單位:桃園縣政府農業發展局 執行單位:台灣濕地學會 計畫主持人:陳章波研究員 |
2014 | 中油取得三接開發權。 |
2014 | 劃設桃園觀新藻礁生態野生動物保護區(法源:野生動物保育法) |
2016 | 重新評估三接興建/開發效益,維持中油興建。 |
2016 | 中油併購東鼎,計畫在觀塘工業區興建三接。 |
2017 | 桃園市政府提出《自然、樂活、海好有你:2017桃園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彙整海岸相關調查。 |
2018 | 10月環評大會通過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案 本文件所整理之相關環評書件: 2017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工業專用港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 開發單位:經濟部工業局、環評作業機構:未標示 2018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藻礁生態系因應對策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 開發單位:台灣中油、環評作業機構:泰興工程顧問公司 2018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區工業專用港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 開發單位:經濟部工業局、環評作業機構:泰興工程顧問公司 |
2019 | 《「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 計畫委託單位:林務局 執行單位:中央研究院 計畫主持人:林君諭、溫國彰、林惠真、陳昭倫、劉少倫、邱郁文 |
2019 | 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動工 |
2020 | 《109年度藻礁生態系調查計畫案》 計畫委託單位: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計畫主持人:林綉美 |
二、藻礁生態爭點與科學證據整理
【爭點一】是否只有桃園有藻礁?
- 分布地點研究結果:
- 根據2017年《自然、樂活、海好有你:2017桃園海岸生態保護白皮書》彙整目前已知桃園的藻礁主要分布區域,為桃園新屋到沙崙沿岸27公里海岸線,由北往南分為沙崙藻礁、許厝港濕地藻礁、樹林草漯藻礁、白玉藻礁、大潭藻礁、觀新藻礁,共六區。
- 根據2008年《大潭天然氣海底管線對於觀音海岸藻礁影響程度調查工作》,台灣其他地區如新北市三芝、石門地區;屏東縣墾丁地區,曾發現部分藻礁地形,但未有明確的全台分布研究調查。
- 依據2008年《大潭天然氣海底管線對於觀音海岸藻礁影響程度調查工作》地質調查,桃園藻礁沿線愈往南邊的地質組成愈以藻礁為主,愈往北與珊瑚礁混雜的比例越高。
【爭點二】大潭藻礁與觀新藻礁的生態系統比較?
- 在生態調查中,常見調查內容包含物種多樣性、以模型計算物種豐度、發現的新物種、在這個棲息地中具指標性的物種。
- 現有研究的生態調查(詳細研究摘要請見附件二藻礁相關研究摘要):
- 2008年,《大潭天然氣海底管線對於觀音海岸藻礁影響程度調查工作》
- 現地調查(種類數、單一物種的數量、生物總數、覆蓋率)
- 模型計算(歧異度、優勢度、均勻度、種數豐富度指數)
- 調查生物範圍:浮游藻類、附著藻類、珊瑚藻、底棲生物
- 2014年,《桃園藻礁委託研究案》
- 現地調查(種類數、單一物種的數量、生物總數、密度)
- 模型計算(多元尺度分析)
- 調查生物範圍:大型藻類、底棲微藻、底表動物、底內動物、魚類、鳥類
- 2018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藻礁生態系因應對策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
- 現地調查(種類數、單一物種的數量、生物總數)
- 模型計算(歧異度、均勻度)
- 調查生物範圍:藻類、浮游動物、底棲動物、魚類(分別調查海域及潮間帶)、特殊物種(柴山多杯孔珊瑚、裸胸鯙)
- 附註:此報告所執行之生態調查應與2018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區工業專用港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相同(同一次環評的不同分析),然比對後發現調查時間有部分落差,推測應為筆誤。但由於兩份報告定稿時間同年無新舊之分,故在有落差之處,以藻礁生態系因應對策中敘述為主。
- 2019年,《「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__子計畫二:桃園藻礁水圈魚類資源保育與社區再造》
- 現地調查(種類數、單一物種的數量、生物總數)
- 模型計算(稀疏性分析曲線)
- 調查生物範圍:經濟性魚類
- 其他調查方式:訪談調查、聲景分析
- 2019年,《「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__子計畫三:觀音新屋沿海社區生態環境與生活產業與蟹類多樣性的關係》
- 現地調查(種類數、單一物種的數量、生物總數、密度)
- 調查生物範圍:蟹類、裸胸鯙
- 2019年,《「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 __子計畫四:南桃園藻礁海河水系水聲無脊椎動物多樣性與社區保育》
- 現地調查(種類數、單一物種的數量、生物總數、水質調查)
- 模型計算(歧異度、均勻度、多元尺度分析)
- 調查生物範圍:河川生物相、藻礁底內生物相(針對環節動物門、星蟲動物門、節肢動物門、軟體動物門)
- 其他調查:DNA生命條碼分析
- 2019年,《「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 __子計畫五:白玉至觀音新屋藻礁大型海藻和殼狀珊瑚藻多樣性調查已建立過去社區對藻礁海藻利用之科學資料》
- DNA生命條碼分析(物種數、親緣關係)
- 模型計算(稀疏性分析曲線、物種豐度、多樣性分析、藻種群落組成和環境因子之間的關係。)
- 調查生物範圍:殼狀珊瑚藻、大型海藻
- 2019年,《「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南桃園藻礁水圈環境生態對社區生活產業的影響 __子計畫六:觀音新屋沿海礁區之殼狀珊瑚藻群聚動態、柴山多杯孔珊瑚族群生物學環境因子時空變動研究》
- 針對特定物種的棲地環境、採樣、監測調查
- 2020年,《109年度藻礁生態系調查計畫案》
- 現地調查(覆蓋率)
- DNA生命條碼分析(物種數)
- 2008年,《大潭天然氣海底管線對於觀音海岸藻礁影響程度調查工作》
- 這些調查的研究限制:
- 在現有生態調查研究中,可發現每份調查的地點、研究方法(例如取樣方式是設立穿越線或劃定方框、是目視或是放置蝦籠捕捉;取樣的年份、季節;調查次數多寡等)皆有差異,且這些差異會影響調查結果所呈現的物種數、單一物種數量、生物豐度等數據,難以將不同研究的調查數字直接相互比較。
- 從上述各研究調查方向之整理,可見不同的調查有不同的研究目的,然而,這些調查不確定是否有好的方法可以被放進共同框架中檢視比較。
- 同時各項調查時間、採樣地點、調查次數亦不同(詳見:附件一生態調查取樣時間與地點彙整表),因此難以直接比較。
【爭點三】大潭藻礁區是否為柴山多杯孔珊瑚的重要棲地?
- 目前研究調查桃園白玉至永安段海岸,在大潭G1、G2區域發現生長和數量穩定的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共84處)。(「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子計畫六,2019)但目前因時間、人力與經費限制,未有柴山多杯孔珊瑚分布全台調查。
- 根據研究目前僅能分析其生存環境,但其生態地位等仍有許多未知。(Kuo, C.-Y.,et. al., 2020)
【爭點四】大潭藻礁之於紅肉ㄚ髻鮫的重要性?
- 根據研究調查,在大潭藻礁區的海域有紀錄到紅肉ㄚ髻鮫,且透過訪談得知過往漁民經常捕捉到紅肉ㄚ髻鮫。(「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子計畫二,2019)另根據2018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藻礁生態系因應對策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指出紅肉ㄚ髻鮫為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中之瀕危物種,行政院漁業署據此公告紅肉ㄚ髻鮫為大西洋海域之禁捕鯊魚物種。(2021/04/15修正)
- 大潭藻礁之於紅肉ㄚ髻鮫的重要性仍待釐清。
【爭點五】突堤效應與淤沙
- 根據2018《桃園市觀塘工業區開發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藻礁生態系因應對策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中農林所正射航照圖,比較2001年與2016年(大潭電廠進水口渠道設置前後),可見突堤效應使進水口南方的海岸(現觀新保護區)露出藻礁,北方海岸(出水口與進水口之間區域,G3)則出現泥沙淤積。
- 根據2017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工業專用港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報告》中,指出根據現場觀測(並以流速儀與流剖儀測量海水流動速度與方向)與數值模擬(以Delft 3D模擬水流及波浪場),因淨平均海流多為東北方向,造成突堤效應在南端為頂流端,因此靠近結構物南端的海岸容易堆積,並預期長期(10-20年)將擴大工業港南邊堆沙,影響觀新藻礁保護區。(模擬方案為港區陸域面積31公頃、水域面積913公頃,北堤長度4,280公尺,南堤長度800公尺。)
- 根據2018年《桃園市觀塘工業區工業專用港環境影響說明書:環境現況差異分析及對策檢討暨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定稿本》,採用DTWC1測站資料與水動力模式驗證資料,比較侵淤現象,指出離岸式工業港興建後,南北外廓堤附近海岸,侵淤現象與現況差異不明顯,計畫區內(G1、G2、G3)因受外廓遮蔽,砂量減少,淤積現象大幅降低,G1北側,長期可能發生淤積。(模擬方案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
- 然從上述兩份模擬報告結果,可見兩者評估可能受突堤效應影響之區域完全不同,但目前尚無更完整之研究可對照過去模擬結果與今日現況,且現有資料可能仍不足以判斷日後突堤效應對該地生態的影響。
【爭點六】 淤沙和漂沙對藻礁和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影響?
- 根據2009年台灣中油出版之《桃園觀音藻礁生態解說手冊》,在一些不利於造礁珊瑚生長的環境中,例如:海水濁度稍高、水溫較低或波浪較強 的環境,珊瑚藻類就可能取代珊瑚而成為主要的造礁生物:在這種情況下,以珊瑚藻為主體所建造的生物礁,就稱為藻礁。但目前尚未有充分科學研究可以說明海水濁度如何影響藻礁。
- 根據2014年《桃園藻礁委託研究案》,珊瑚礁通常需要溫暖且清澈的海水才有辦法形成;而珊瑚藻的耐受性較珊瑚蟲強,因此能生長在一些環境較差,不利於珊瑚礁生成的環境裡,包括光線昏暗的深水地區、易受浪潮打擊的潮間帶區、鹽度變化較大的泥沙岸以及濁度和營養鹽濃度高的河口環境中。同時調查結果指出新屋溪口跟大潭電廠的底質多以藻礁為主,且較穩定。觀音海水浴場跟樹林子海濱受漂砂影響,原本的藻礁常被沙覆蓋,造成底質季節變化大,影響藻礁健康狀況。
- 根據2019年《「藻」回南桃園的里山海__子計畫六》,考量風速影響泥沙沉降速率,以及柴山多杯孔珊瑚群體的分佈與大小,強風和海浪引起的高沉積率容易將潮間帶上部的礁體掩埋;相比之下,在低潮位區域,特別是在G1和G2中,藻礁的結構更連續且不被沙或鵝卵石侵擾。在退潮時藻礁的多孔特性能提供柴山多杯孔珊瑚棲身環境。
- 根據2020年《109年藻礁生態調查報告》,桃園藻礁生態系的殼狀珊瑚藻因生長速度十分緩慢(每年增加藻體厚度大約只有 1-2 公厘或更低),容易受到環境變動影響(如混濁水體、波 浪、泥沙覆蓋或其它生長快速大型海藻棲地競爭,水溫過高等等。調查顯示觀音海域的藻礁體為觀新藻礁保護區內規模最大,分布由高潮線至低潮線垂直長度約 400 公尺。然而,由高潮線往低潮線方向的 200-300 公尺的藻礁區塊,皆被大量泥沙覆蓋,而且大部份殼狀珊瑚藻呈白化狀,幾乎沒有具活性的殼狀珊瑚藻。然而,在潮間帶下半部與低潮線間的藻礁(長約 100 公尺)海域,仍散佈有大量活著的殼狀珊瑚藻。膨石藻屬與殼葉藻屬為觀新藻礁上的主要造礁珊瑚藻(=殼狀珊瑚藻),然而當殼狀珊瑚藻被其它附著性肉質型藻類(非鈣化大型藻)或泥沙覆蓋時,則活力下降並且生長不良。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
02-3366-3366#55925
相關文章
藻礁生態溝通平台公開資料——會議延伸提問林子皓助研究員
此篇請教專家之問題,源自4/14(三)三接與藻礁保育對焦會議中,因時間緣故,專家現場未能回覆之線上提問,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於會後邀請專家補充說明。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