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譜出「智識」與「人文」的協奏曲──新媒體發展下之「記者」遇上「科學家」
提及科學傳播,論者多強調,欲使科學和科技的進展有益於社會,端賴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運用媒體的多元化管道去傳遞科學資訊到人類社群,是傳達和普及科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當「記者」遇上「科學家」,雙方需共同合作,將科學知識或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妥適地「轉譯」或轉化予社會一般大眾瞭解。
閱讀更多論壇:記者的第一現場——科學新聞的複雜處境
社群平台是民眾從網路獲取新聞的重要管道,但當你打開Facebook、Line或IG,滑過動態與分享時,你會為了什麼新聞停下?又會分享哪些新聞到自己的頁面?科學新聞會是你的選擇嗎?或許對於科學很感興趣的讀者,答案會是「是」,但更多時候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閱讀更多假新聞大作戰,「看」出最佳免疫力
假新聞的傳播及影響就像瘟疫,即使盡可能偵測與澄清假新聞,仍有許多問題,例如人們抗拒接受正確的資訊、很難訓練大眾破解假新聞等。有沒有其他方法,可以更積極對抗這場瘟疫呢?
閱讀更多論壇:眼見不為憑——查證作為媒體素養的第一步
在第一場次〈科普知識從哪來——科普形態的轉變〉的討論中,科學傳播實務者不斷提起,當「網路」成為民眾接收資訊的主要管道,「人人都可以是媒體」是降低參與科學傳播門檻的機遇,同時也挑戰閱聽眾判斷科學證據力的能力。
閱讀更多論壇:科普知識從哪來——科普形態的轉變
科學研究如何傳遞到大眾媒體?為什麼會變成大家口中的「偽科學」與「假新聞」?科學家與記者之間又如何溝通協作?這是新興科技媒體中心(後簡稱SMC)關心的核心命題,也是SMC設計電話民意調查題目與規劃論壇時,希望有機會與大家一同討論的議題。
閱讀更多科學新聞,誰的責任?
5、6年前在演講中談起科學新聞,我會讓聽眾試圖到幾個新聞網站找找,最近的科學新聞是什麼?又是放在什麼樣的分類底下?如果有標示點閱率的話,還可以看看這則科學新聞受到多少青睞?
閱讀更多謠言並不止於智者:新聞中的偽科學
科學素養能幫助我們能分辨新聞中的偽科學,並不受影響嗎?透過回顧三篇偽科學新聞的研究,梳理偽科學和科學的不同,以及探究人們對偽科學的想法、實際參與的經驗,以及背後原因。
閱讀更多從媒體社會學一窺臺灣科學新聞產製的影響因素
哪些因素影響科學新聞的產製?李美華教授參與的研究,從社會學的視野分析新聞消息來源並訪談記者,歸納臺灣科學新聞產製現況。也借鏡外國研究,探究影響臺灣科學新聞的多元因素。
閱讀更多從科技媒體勾勒SMC的角色:專訪科技新報資深採訪編輯陳建瑋
產製科學新聞的過程,不僅需要特定領域的科學知識,還有溝通與轉譯的功夫。SMC專訪陳建瑋,以瞭解科學記者的實務工作。究竟SMC還能協助媒體和專家哪些事呢?
閱讀更多英國研究如何成為報紙頭條(終篇)走在科學與新聞交集的路上
這一系列的文章,介紹了2002年橫空出世的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以下簡稱英國SMC)和靈魂人物費歐娜.福克斯(Fiona Fox),以及幾場在英國當地發酵的科學爭議事件,像是基因改造作物是否致癌、麻疹腮腺炎德國麻疹混合疫苗(MMR)是否導致自閉症,以及人類活動是否是造成全球暖化主因等科學爭論。
閱讀更多「多工」與「趕工」生態:臺灣媒體與科學新聞的距離
「一個國家級科研單位召開記者會,記者姍姍來遲,發佈會上,大部分記者忙著埋頭抄新聞稿打字趕即時,因為無法專心聽簡報,簡報完畢,沒提出太多問題,記者會也匆匆結束。」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