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IPBES外來入侵種報告與台灣外來入侵種現況線上記者會 新聞稿

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台(IPBES)於台灣時間9月4日晚間發布《外來入侵種評估報告》。報告指出,外來入侵物種對全球的自然、經濟、糧食安全和人類健康構成重大威脅。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鍾國芳、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郭奇芊,以及國立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副教授楊懿如於線上記者會說明這次IPBES報告內容與台灣外來入侵種的現況。專家強調,最重要的是落實邊境防治,不要再有新的外來入侵種進入台灣。
閱讀更多

舞蹈訓練影響大腦神經連結的研究 新聞稿

本月10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物科技學系謝仁俊講座教授的研究團隊於《人類神經科學前沿》期刊發表研究,研究發現比起一般人,長期接受專業舞蹈訓練的人,即便不是在跳舞的當下,負責動作的觀察、模擬與執行的相關腦區,和處理複雜動作與高階認知腦區間的神經網路,仍維持高效協作的狀態,證明舞蹈家的大腦神經系統,能適應舞蹈訓練而相應改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說明研究成果並請相關專家發表看法。
閱讀更多

日本排放核廢水線上科學記者會 新聞稿

日本福島核廢水的排放設備預計於六月底正式完工,排放核廢水後多久會影響各國?會怎麼影響太平洋國家?是太平洋國家都非常關心的問題。今(21)日紐西蘭科學媒體中心、澳洲科學媒體中心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共同舉辦線上記者會,專家表示,氚是自然元素,排放核廢水前,必須確保廢水中沒有更難處理的其他放射性元素,也應進一步反思選擇不排放核廢水的風險。
閱讀更多

台灣學者研究COVID-19疫情中錯假訊息的研究評論 新聞稿

國際藥學期刊本月24日刊出台灣學者研究COVID-19疫情中錯假訊息的研究評論,評論中指出,要降低不實訊息所造成的傷害沒有捷徑,專家需要長期提供充分的資訊並讓公眾易於理解;專家需要學習如何進行科學溝通,公眾才能辨別在資訊爆炸的環境中,層出不窮的複雜訊息。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科學溝通的專家發表意見,專家們認為,科學家參與知識溝通時,首要目的是確保資訊能夠被正確傳達,信任是相伴而生的結果。
閱讀更多

無人遙控車即時監測下水道病媒蚊 新聞稿

國衛院國家蚊媒傳染病防治研究中心專案助研究員劉韋良研究團隊,今(9)日在《公共科學圖書館: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期刊發表最新研究。研究利用無人地面車輛系統(unmanned ground vehicle, UGV),調查下水道中的斑蚊生態,可針對有出現斑紋跡象的溝渠,噴灑殺蟲劑或用高溫水槍沖洗,精準打擊以達到防治蚊蟲孳生的效果。
閱讀更多

森林砍伐對昆蟲的影響 最新研究記者會 新聞稿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研究團隊,今(24)日在專門發布生態與生物學研究的《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期刊發表最新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沈聖峰與研究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詹仕凡,於線上記者會分享此篇研究成果。沈聖峰指出,這篇研究與哥倫比亞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合作,是全球首次有研究提供實證,解釋森林砍伐導致的日溫差加劇,影響物種競爭的機制。
閱讀更多

研究抵抗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 新聞稿

昨(15)日台灣晚間11點,國際期刊《自然醫學》發表一篇由哥倫比亞安蒂奧基亞大學與哈佛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所做的「抵抗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研究。結果顯示一位哥倫比亞男性具有COLBOS突變基因,有可能限縮Tau蛋白在大腦的聚集,而提供了抵抗遺傳性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效果,這也是全世界第二篇研究找到能抵抗遺傳性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的基因。專家認為台灣可利用臺灣人體生物資料庫,也許有機會找出台灣人特有能抵擋阿茲海默症病程的遺傳基因特異性序列。
閱讀更多

「感知滲透壓的神經機制」最新研究 新聞稿

美國愛荷華大學醫學院腎臟科教授黃朝榮(Chou-Long Huang)研究團隊與陽明交通大學生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連正章的研究團隊合作研究生物體內如何調節滲透壓變化,並於本月18日在國際期刊《臨床研究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發表與感知滲透壓的神經機制有關的最新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說明,此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中樞神經如何感受體內滲透壓的變化,進而把此一訊號藉由下視丘傳遞給腎臟,以達到體內水分的衡定性。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