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2022諾貝爾物理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2)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了約翰·克勞澤(John Clauser)、阿蘭·阿斯佩(Alain Aspect)、安東·塞林格(Anton Zeilinger),以表彰三位學者透過糾纏光子的實驗,確立了違反貝爾不等式的證據和開創性的量子資訊科學。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集五位台灣專家解析,專家們表示,此獎項代表了物理領域的哲學討論是可以用實驗的方式,互相辯證的。
閱讀更多

2022諾貝爾生醫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2022)年的諾貝爾生醫獎,由瑞典籍的遺傳學家帕博(Svante Pääbo)獲得殊榮,以表彰他在已滅絕古人種與人類演化上的貢獻。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集三位專家解析,專家認為,此獎項頒給完整的人類古遺傳學研究,是開啟了研究人種之間基因交流、演化至今的分析,對基礎的遺傳學研究是一大鼓舞。
閱讀更多

次世代二價新冠疫苗對抗Omicron 新聞稿

對付新冠變種病毒,近日有兩種不同的次世代二價疫苗引起關注,分別是莫德納公司研發針對原始新冠病毒株與 Omicron BA.1的次世代二價疫苗,簡稱mRNA-1273.214,目前英國在8月15日已通過使用審核。另一款則是美國向莫德納公司預購的mRNA-1273.222,是專門對抗Omicron BA.4以及BA.5變種株的次世代二價疫苗。
閱讀更多

Nature期刊最新研究:科學家合成出小鼠胚胎 新聞稿

最新研究成功的合成出小鼠胚胎,可以實際觀察神經系統早期發育階段,有望減少部分實驗動物的使用,解開早期哺乳類胚胎發育過程的謎題。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哺乳類動物的胚胎早期發育過程十分相似,此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工具讓科學家研究哺乳類胚胎早期產生神經系統疾病或發育失敗的原因。
閱讀更多

Nature期刊的阿茲海默症研究造假的影響 新聞稿

今(2022)年7月21日,Science期刊刊登了專文,敘述萊斯內(Sylvain Lesné)在2006年發表在Nature期刊上的一篇有關阿茲海默症的研究,被美國范德比大學的神經科學家施拉格(Matthew Schrag)提出可能造假的疑慮。這個事件引起神經科學家、阿茲海默症研究領域的重大關注,但研究造假對於治療阿茲海默症的方向有影響嗎?會讓阿茲海默症的研究結果付之一炬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兩位台灣研究阿茲海默症的專家說明。
閱讀更多

用AI分析腦影像可知腦神經血管的年齡 新聞稿

由陽明交通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林慶波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發表最新研究,運用腦部核磁共振(MRI)影像配合人工智慧演算法,建立出估算人類腦神經血管年齡的方法。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這份研究成果將有利於發展出老化疾病的預警工具,為邁入超高齡化的臺灣社會做好準備。
閱讀更多

研究證實病毒可在水中塑膠微粒上存活 新聞稿

最新研究在實驗室中發現,外表結構沒有套膜的病毒在水中有塑膠微粒時,存留時間較長,顯示了水中塑膠微粒污染的潛在公共衛生風險。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此篇研究,專家指出,研究顯示病毒可存活在塑膠微粒的生物膜上,但需要研究持續的關注和監測才能知道野外環境的水中,病毒是否也會留存並傳播。
閱讀更多

猴痘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 新聞稿

經過新冠病毒大流行,社會大眾容易以面對新冠病毒的視角看待猴痘。即使猴痘目前的傳播狀況與病毒特性都尚待研究,但猴痘相對於新冠病毒,並不是新出現的疾病,猴痘其實早在1958年的時候就被發現。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邀請四位台灣專家說明過往累積的研究證據。
閱讀更多

「氣候變遷歸因國際記者會」新聞稿

極端天氣事件帶來極大的災害,但熱浪、豪雨、乾旱、野火和颱風所造成的損害,全都是因為氣候變遷造成的嗎?發布在《環境研究:氣候》的最新研究告訴我們,並不完全如此。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主辦國際記者會邀請兩位專家分享他們的觀點。
閱讀更多

可降低成癮的腦損傷研究 新聞稿

最新研究分析,大腦中與降低成癮行為有關的腦損傷區域,有望能協助未來持續發展方法來治療和戒除成癮症狀。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在台灣研究腦部影像與成癮的學者和醫師發表意見,專家皆表示,這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依據,讓未來運用腦神經調控方式來治療成癮疾病時,能有新的開創性發展;但這種刺激腦部的方式,以及接受治療的大腦部位和可能的後遺症,再加上持續的療效如何,仍待研究與臨床評估。
閱讀更多

新冠疫苗的廣效保護力研究 新聞稿

台灣近期確診人數暴增,是否可以依靠感染Omicron而獲得超強免疫力?最新研究顯示,若未接種疫苗而感染Omicron 病毒,對抗其他變種病毒的免疫力是有限的。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專家解析,專家也表示,感染Omicron而沒接種疫苗,只能產生對該病毒株的保護抗體,疫苗則可以提升對其他新冠病毒株的廣效保護力。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