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Nature期刊研究:氣候變遷影響登革熱的生物防治」的專家意見

2023年8月3日《自然-氣候變遷》期刊發布最新研究,結合蚊子族群的動態模型與實驗室環境中溫度如何影響沃爾巴氏菌的數據,再配合預測未來熱浪的嚴重程度,來了解全球暖化對澳洲的凱恩斯市、越南的芽莊市的可能影響,研究預測,未來的熱浪可能會持續更長時間,推測更熱、更頻繁的熱浪可能會降低使用的沃爾巴氏菌來防治登革熱的效果。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
閱讀更多

「世界氣象組織觀測到史上最高溫」的專家意見

世界氣象組織指出7月的第一週可以被視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週。世界氣象組織也表示,從六月底開始,所有的觀測數據都非常高,包含海水的溫度、氣溫。此外,南極海冰覆蓋的程度也創下史上新低,相較於北極,過往南極海冰的分布相對穩定,因此大幅減少的狀況是前所未見的。此外,世界氣象組織已觀測到聖嬰現象發生的前兆,因此世界氣象組織的專家認為,在聖嬰現象的加乘之下,預計會出現更多「前所未有」的紀錄。而現在只是剛開始。台灣怎麼應對高溫?
閱讀更多

森林砍伐對昆蟲的影響 最新研究記者會 新聞稿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沈聖峰研究團隊,今(24)日在專門發布生態與生物學研究的《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期刊發表最新研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沈聖峰與研究第一作者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詹仕凡,於線上記者會分享此篇研究成果。沈聖峰指出,這篇研究與哥倫比亞大學及國立成功大學合作,是全球首次有研究提供實證,解釋森林砍伐導致的日溫差加劇,影響物種競爭的機制。
閱讀更多

「森林砍伐導致日夜溫差加劇對夜間動物造成負面影響」專家意見

2023年5月24日上午7:01分,國際期刊《英國皇家學會報告B系列》發布台灣研究團隊最新研究〈森林砍伐山區的溫度變化較高影響夜行動物的競爭優勢〉。研究發現森林砍伐造成的日溫差加劇,使夜行性的埋葬蟲,需同時面對夜間溫度過低不利於自身繁殖生存,以及白天溫度升高有利於日行性的麗蠅獲取資源,導致埋葬蟲可獲得的資源變少的雙重打擊。這也是首次有研究證實,日溫差變化加劇,會影響活動模式不同的物種之間的競爭關係。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提供對這篇研究的觀點。
閱讀更多

「森林多樣性高可增加土壤碳氮含量」專家意見

今(2023)年4月26日台北時間晚上11:00,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一篇森林土壤最新研究,研究團隊發現森林的樹木多樣性越高,土壤中的碳、氮儲存量越高。研究團隊依據加拿大國家森林資料庫分析的結果顯示,增加樹種的均勻程度可使有機層中的土壤碳和氮含量增加30%和42%;提高功能多樣性則可以使土壤礦質層中的碳和氮含量分別增加32%和50%。此研究是首次在天然林中,驗證早前在生物多樣性模擬實驗研究的推論,森林樹種多樣性與土壤的碳氮儲存量有關。
閱讀更多

氣候行動利大於弊 台灣應提升2030減碳目標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3月20日發布第六次評估的總結報告決策者摘要,此份報告立基於2018年至2022年之間第六次評估報告週期中,所出版的三份特別報告以及三份工作組報告,將總計近萬頁以上的氣候變遷科學進展,歸納成36頁可引導決策者採取氣候行動的指引。根據此份報告,目前全球有33~36億人居住於氣候變遷高度脆弱區,且位於此類高度脆弱區的民眾,在過往十年間受到洪災、旱災與風災衝擊的頻率是非常低脆弱地區民眾的15倍。
閱讀更多

國際條約對台灣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影響及挑戰

生態保育的方式主要分為「物種保育」和「棲地保護」兩種,且台灣自然生態保育的觀念和政策受到國際條約影響很大。最早影響台灣的國際條約應是1975年生效,以物種保育為目標的《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又稱作《華盛頓公約》(CITES)。由於違反公約會受到國際貿易的制裁,因此政府在1989年通過了《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並陸續修訂了台灣瀕危物種保育類動物名錄。這對台灣野生動物保育的管理發揮了很大的功效。
閱讀更多

「2010-2020年全球氟氯烴濃度增加」專家意見

2023年4月3日晚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發布最新研究〈2010-2020年全球消耗臭氧層的氟氯烴氣體濃度增加〉。蒙特婁議定書規範,全球從2010年起應禁用氟氯烴,但這份研究發現有五種氟氯烴氣體在大氣中的濃度仍明顯增加。然而,在今(2023)年初,世界氣象組織(WMO)才發布報告,指出臭氧層正在修復,並肯定蒙特婁議定書禁用氟氯烴對臭氧層恢復的幫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協助解析,我們該怎麼理解臭氧層目前是否遭受損害?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