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香港的COVID-19感染狀況和接種疫苗有效性」專家意見
來自香港的研究團隊於今(2022)年3月22日發布尚未經同儕審核的預印本研究。研究分析2021年12月31日至2022年3月8日期間,COVID-19感染後得到輕症、重症,以及死亡的病例。作者使用負二項式(Negative binomial)模型的推估方法,綜合疫苗覆蓋率和人口數據,評估BNT和CoronaVac(科興)此兩種疫苗接種一劑,兩劑和三劑的有效性。
閱讀更多「IPCC AR6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的減緩」專家意見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4月4日台北時間23:00,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三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氣候變遷的減緩〉。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並邀請專家提供對此份國際重要報告之觀點。
閱讀更多「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專家意見
國家發展委員會在3月30日上午10:00舉辦記者會提出「台灣2050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會中宣示台灣將在2050年將達到淨零排放,並提出下列階段性目標。
閱讀更多「空污影響全球人類的平均餘命報告」專家意見
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在今(2022)年3月2日,公布兩份新的「全球空氣狀況報告」(State of Global Air Report)。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空氣污染研究與風險評估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閱讀更多「光誘導蛋白質聚集的技術幫助研究巴金森氏症病因」專家意見
來自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等的研究團隊,今(2022)年3月9日在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生物學》(PLOS Biology)公開研究論文,研究運用光誘導蛋白質聚集的技術(簡稱LIPA),發現體內的Alpha突觸核蛋白聚集,會損害特定腦區(黑紋狀體)的神經傳導,誘發神經病變和類似帕金森氏症的運動障礙。作者認為,他們的發現提供了未來研究帕金森氏症時,觀察相關蛋白質生成與聚集的新工具。
閱讀更多「研究可偵測人體血液中的塑膠微粒」專家意見
這篇研究屬於分析方法開發的研究,著重在血液塑膠成分分析方法與再現性與背景干擾處理。這篇研究僅能回答所開發方法能偵測血中塑膠微粒成分精確度與準確度。對於人體暴露途徑、內在暴露劑量、毒理反應、健康效應等問題仍需更多研究。
閱讀更多「長期暴露空氣污染與免疫介導發炎性疾病的關聯」專家意見
若能以全球尺度考量各區域污染特性、主要污染來源及暴露濃度高低之不同,提高空氣污染暴露評估時間及空間解析度,並考量個人層級之因素,如:吸菸、基因、個人生活史及作息、職業暴露、社經地位等因素,將有助於各國了解可能造成的健康風險並提供如何針對污染源頭採取有效措施,以降低民眾長期暴露於空氣污染產生健康危害的風險。
閱讀更多「歐洲的塑膠微粒可能聚集於北極海」專家意見
2022年3月18日零時,國際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發布新的研究〈歐洲河流中塑膠微粒的跨極漂移路徑〉(Trans‐polar drift‐pathways of riverine European [...]
閱讀更多「0303全台停電事故」專家意見
從2021年至今,全台已經歷三次大規模停電/跳電的事故,原因包含匯流排故障、尖峰負載超乎預期,乃至本次台電在3/3晚間說明停電原因為「人為操作疏失」。在我們極度仰賴穩定的電力系統,來維持日常生活的情況下,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應怎麼避免停電事故。
閱讀更多「公共衛生在大型城市調適計畫的作用」專家回應
《公共科學圖書館-氣候》期刊(PLOS Climate)在台灣時間3月4日凌晨3點,發布最新研究〈城市的氣候健康治理:描繪公共衛生在大型全球城市調適計畫中的角色〉。這份研究指出極端天氣事件對人類健康造成威脅,也加重公衛部門的壓力。對此,我們邀請專家解析台灣的健康調適計畫之相關規劃。
閱讀更多「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專家回應
今(3/1)日科技部「臺灣氣候變遷推估資訊與調適知識平台計畫(TCCIP)」科學團隊,因應IPCC第二工作組報告的公布,彙整國內外科研資訊並發布『IPCC氣候變遷第六次評估報告「衝擊、調適與脆弱度」之科學重點摘錄與臺灣氣候變遷衝擊評析更新報告』。報告中提出台灣的數據與大眾分享。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分享對這份報告的觀察。
閱讀更多「IPCC AR6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衝擊、調適與脆弱度」重點摘要
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2022年2月28日台北時間19:00,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的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2:衝擊、調適與脆弱度〉。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錄報告決策者摘要重點。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