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聞稿 記者會 2021-10-062021諾貝爾化學獎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今(202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獎者是德國馬克斯.普朗克(Max-Planck)中心研究者李斯特(Benjamin List)和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麥克米倫(David MacMillan)。他們二人最大貢獻是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使用量降到極低,大幅增進合成藥物的相關研究,也大幅提升「不對稱有機催化劑」的應用性與效率。閱讀更多
其他 即時回應 2021-07-07「漁業足跡可評估鯊魚風險?」專家意見議題背景:2021年07月07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Natur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鯊魚死亡率不能僅用漁業足跡評估〉。這份研究是回應2019年的〈利用漁業足跡評估全球鯊魚空間的風險〉研究,並指出僅用漁業足跡評估鯊魚的風險過於簡略。近年如何更好的評估鯊魚的風險,制定更有效的保育策略受到民眾關心,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閱讀更多
其他 即時回應 2021-06-02藻礁生態溝通平台公開資料——會議延伸提問林子皓助研究員此篇請教專家之問題,源自4/14(三)三接與藻礁保育對焦會議中,因時間緣故,專家現場未能回覆之線上提問,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於會後邀請專家補充說明。閱讀更多
其他 科學資訊 2021-04-13藻礁生態溝通平台公開資料截至2021年4月14日,SMC團隊根據目前手邊收集到的研究與調查報告,整理此份文件。可能有更合適、更多的研究資料尚待整理,歡迎各界持續補充並釐清科學資訊。閱讀更多
其他 即時回應 2021-02-22「羽絨衣丟入洗衣機因靜電發生爆炸」之專家意見近期流傳一則中國的影片,講述羽絨衣不可丟入洗衣機或接觸一氧化碳,否則會因摩擦產生的靜電,發生爆炸甚至起火。對此,Mygopen透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的協助,解析該影片內容,判斷是否有錯誤解讀或易誤導大眾。閱讀更多
其他 即時回應 2021-02-20「環境DNA高通量分子條碼可以檢測深海魚類」專家意見2020年11月04日,荷蘭研究團隊在《公共科學圖書館》期刊(PLOS ONE)發表一篇研究,採用環境DNA高通量分子條碼(environment DNA metabarcoding)技術辨識深海(深度大於1400公尺)魚類物種。閱讀更多
其他 即時回應 2021-01-22「餵食野鳥的影響與研究」之專家意見2020年12月8日,由於現任國際荒野基金會董事長徐仁修在個人臉書發表關於「有限度餵食」野鳥的言論,引起眾人熱烈討論餵食對野鳥的影響、國外餵食野鳥的案例,以及目前臺灣餵食野鳥的情況。閱讀更多
其他 即時回應 2020-12-24擎天崗野化水牛死亡事件截至2020年12月23日,陽明山擎天崗周圍的野化水牛,已累計有30例死亡。關於死亡原因臺北市動物保護處初步判定是和營養不良有關,但更詳細的死亡因素正在進一步的調查中。對此專家針對野化水牛的族群習性以及所需棲地環境說明。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