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SMC台灣科技媒體中心SMC 資料庫分類 : SMC 資料庫Page 25

「口型蛋白會調節脂肪生成的研究」專家意見

在陽明交大腫瘤惡化卓越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吳韶芩的小鼠動物模型中,可以看到在餵食高脂飼料(high-fat diet, HFD)後,表現過量的口型蛋白基因轉殖小鼠(STOM transgenic mice)的體重與脂肪組織重量,會比一般小鼠更重,但只要恢復正常飲食,口型蛋白基因轉殖小鼠的體重與健康狀況就會恢復正常。研究顯示,口型蛋白會參與脂肪生成過程的訊號調節,包括脂肪細胞的分化、脂肪的產生、儲存、分解和分泌。
閱讀更多

減碳如何接軌國際?台灣尚缺即時科學數據

每年氣候峰會開幕之前,許多國際學研單位會陸續發布氣候變遷的最新研究與評估報告。這些報告以「實際掌握的科學資料與證據」告訴大眾,我們離暖化有多近,也讓國際社會知道距離限制全球升溫在攝氏1.5度有多遠。除了了解全球的情況,各國也需要依靠這些科學證據,釐清國內主要的排放源,評估減碳政策成效,才能對症下藥。
閱讀更多

懷孕改變大腦的最新研究 新聞稿

今(2022)年11月23日台北時間凌晨零時,國際期刊《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發表最新研究,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醫學中心(Amsterdam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研究團隊發現了懷孕女性的大腦灰質容積降低,白質的微結構改變。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提醒,此研究雖然證實先前發現懷孕的確會改變大腦,但仍有限制,還不知道大腦變化對神經細胞功能的影響,以及是否影響母嬰行為。
閱讀更多

「懷孕期間大腦變化的研究」專家意見

本研究與「一孕傻三年」、「懷孕會變笨」這些「道聽塗說」的傳統的關聯,似乎也是大家會對此篇研究記得或傳誦的主要原因。但先前亦有回顧文獻指出上述這些說法的不正確,意即女姓懷孕並不會變笨。專家認為,此篇研究發表的最大貢獻是激起更多有興趣且有資源的研究者來一起投入,並願意為了驗證此類研究,願意打破傳統約束,以更多新手準父母為研究對象,看能否提供不同或共同的結論。
閱讀更多

WHO研究發現打疫苗的人住院是沒打疫苗的三倍?研究解析

一則謠言標題為「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得出結論,因COVID疫苗接種而遭受嚴重傷害的風險比因COVID-19住院的風險高339%」,文中宣稱「世界衛生組織認可的一項新研究發現,mRNA COVID-19疫苗接種的風險遠超過好處,科學家發現打輝瑞Covid-19疫苗的人,遭受嚴重不良事件(例如:心臟驟停、中風或死亡)的可能性,平均比COVID-19住院的可能性高339%。」
閱讀更多

「慢性疼痛」最新研究解析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今天(11月15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與台北榮總王署君研究團隊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數位生命科學》(eLife)的最新研究,發現小鼠大腦中特定神經細胞的活性,會影響慢性疼痛引起的焦慮或憂鬱。研究結果有助於我們了解慢性疼痛與行為、情緒之間的互相影響,並且提供一個針對疼痛過度敏感反應的可能治療方向,未來可能幫助因為慢性疼痛而困擾的患者。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研究團隊解析此研究。
閱讀更多

「慢性疼痛影響負面情緒的最新研究」專家意見

今(2022)年11月15日,生命科學與生物醫學期刊《eLife》最新刊登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連正章特聘教授與台北榮總研究團隊發表的研究。研究團隊注射中性或酸性的食鹽水至小鼠的後腿肌肉,作為引發慢性疼痛觀察的模型,測量小鼠對觸覺或刺痛的反應是否更敏感,再以強迫游泳實驗、社交行為實驗等,觀察小鼠焦慮、憂鬱的負面情緒症狀。研究也使用藥物和化學基因方法抑制特定腦區杏仁核的神經元活性,發現可以達到讓小鼠止痛、減緩焦慮和憂鬱行為的效果。
閱讀更多

「2022全球碳預算」總報告重點資訊中文版

全球碳預算是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所發佈的年度研究,發表在《 地球系統科學數據》期刊( 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研究團隊由跨國科學家組成,其目標為準確的評估氣候變遷中,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在大氣、海洋和陸地生物圈之間的分佈。本文為此報告的摘要。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