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科學家用人造子宮可培養小鼠胚胎達11天」之專家意見
今年(2021年)3月17日,以色列的研究團隊通過Nature期刊的同儕審核,預計發布正式研究成果,成功提高小鼠胚胎在母鼠子宮外正常發育的時間。新聞引用此研究,提及這有助於了解胚胎在子宮著床後的實際發育過程。究竟這研究為什麼重要?用人造子宮培養胚胎的挑戰又是什麼呢?
閱讀更多「半導體製程與技術的傳言」之專家意見
半導體製程的定義,常聽到的是「多少奈米」的製程,比如近日媒體常報導的台積電領先全球量產的5奈米製程或是2022年即將量產的3奈米製程。一般而言多少奈米的製程,所代表的是單一電晶體(Transistor)的通道長度(Channel Length),通道長度越短,電晶體的導通速度越快,每單位面積(毫米平方,mm2)的電晶體密度越高,運算能力與儲存功能也越高。
閱讀更多網傳半導體技術有多強?專家解析半導體製程的實際意義
2021年3月9日,網傳一則臉書貼文提到半導體的製程與技術。SMC整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電子工程學系暨電子研究所教授李鎮宜的回應,解析這些訊息:半導體製程的定義是什麼?什麼是高階的半導體製程?
目前最新的半導體技術挑戰和趨勢為何?
閱讀更多譜出「智識」與「人文」的協奏曲──新媒體發展下之「記者」遇上「科學家」
提及科學傳播,論者多強調,欲使科學和科技的進展有益於社會,端賴提升民眾的科學素養。運用媒體的多元化管道去傳遞科學資訊到人類社群,是傳達和普及科學知識最有效的方法。然而,當「記者」遇上「科學家」,雙方需共同合作,將科學知識或科技創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淺出」、妥適地「轉譯」或轉化予社會一般大眾瞭解。
閱讀更多論壇:記者的第一現場——科學新聞的複雜處境
社群平台是民眾從網路獲取新聞的重要管道,但當你打開Facebook、Line或IG,滑過動態與分享時,你會為了什麼新聞停下?又會分享哪些新聞到自己的頁面?科學新聞會是你的選擇嗎?或許對於科學很感興趣的讀者,答案會是「是」,但更多時候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閱讀更多「單腳跳離高壓電可避免觸電?」網傳影片解析
除了高壓電的電壓,實際狀況下還有許多會影響觸電的條件,專業人士也必須有全套防護設備才能接近高壓電,一般民眾最好不要為了嘗試影片中的做法而貿然接近易觸電的環境。電對人體的傷害,其實不一定與電壓有直接關係,而必須視通過人體電流的大小、通過人體部位及時間而定。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