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們會看到某些食物相互搭配引起食物中毒的消息,像是去年秋天有消息傳出「吃完柿子/柚子千萬别喝優酪乳,也不能吃香蕉,會中毒」,[1] 而農民曆時至今日也有介紹許多食物相剋的圖。面對這些資訊我們應該如何判別呢?

看到A食物+B食物=中毒,就要想到什麼是食物中毒。

根據國家教育研究院《食物中毒Food Poisoning》的定義:「食物中毒乃食物因清洗不淨、烹煮的時間不足、處理的方法不對、儲存的方式不當而使食用的人發生嘔吐、腹瀉、胃部抽筋等中毒症狀」。同時根據不同病因,食物中毒可分為細菌性、天然毒素,以及化學性三大類。

造成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來自於細菌、病毒和寄生蟲。[2] 根據⾏政院衛⽣署在2011年到2019年間的統計,臺灣在這10年間共發生825次細菌性食物中毒事件。[3] 天然毒素食品中毒,則起因於像河豚這種原先便帶有毒素的食材。而化學性食物中毒顧名思義,是因為金屬類農藥、有毒非法食品添加物引發的食物中毒。[4]

了解了食物中毒的成因,就會知道食物中毒的定義,與新聞中常見某食物搭配某食物會中毒的消息,有不小的差距。事實上,不同食物搭配對身體有不同的影響,確實有些食物一起吃可能會引發身體不舒服,像是腸胃不適等,但不會「中毒」。

看到中毒就要想到「劑量」與「暴露量」的概念。

在討論是否「中毒」時,不談劑量和暴露量是很危險的,[5] 因為就算是天然食品也可能含有毒素,且任何食物吃多了或多或少都會對身體產生影響。[6] 就像是我們每天喝的水,人體平均每日需攝取2000~3000ml不等的水量,但若在短時間內一次飲用大量的水分,就會大量稀釋血液中的鹽分,造成細胞內外的電解質濃度不平衡,造成「水中毒」。[7]

最主要的,還是要了解新聞中所謂的「中毒」到底是食用了多大的量,以及暴露的時間有多長,才可以有效判斷。[8]

就算看到營養滿分的食物,也要想到所有食物都有不宜食用者。

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狀況不同,即便是富含豐富營養素的食物,也仍有不宜食用過多的人。舉例來說,水果中除了水分之外,含有豐富醣類、膳食纖維、維生素及礦物質等各類營養素。對人體來說,水果是維生素C最重要的來源,同時富含膳食纖維。但對於糖尿病患者或是三高患者來說,每天卻不宜食用太多水果,且需要盡量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維生素C、維生素A,且甜味、糖度及升糖指數較低的水果。[9]

相反的,即使是不宜食用過多的食物,有時候仍然需要適量的攝取。以「醣類」為例,因為攝取過多「醣類」是導致全球流行性肥胖的原因之一,許多人想減重都會降低「醣類」的攝取。但醣類對於維持健康來說是必須的,每人每天飲食至少應含50-100公克的醣類。[10] 所以,最重要的還是均衡、適量的飲食,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註釋:

[1] 資料來源:事實查核中心《【錯誤】網傳「吃完柿子/柚子千萬别喝優酪乳,也不能吃香蕉,會中毒。有個孩子還沒到醫院就往生了」?》。

[2] 資料來源:劉耀華(2010)。食物中毒⾯⾯觀。高醫醫訊,30(7),15。

[3]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中毒案件-病因物質分類統計》。

[4] 資料來源:同註2。

[5] 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暴露量評估》的資料指出,在評估暴露量時,應該要包含暴露量的大小、期間、頻率及途徑,以及暴露人群之大小、特性、種類。同時,也需注意在量測或估計過程中所有的不確定性(uncertainties)。

[6]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活動回顧】縮小科學家與媒體報導間的知溝食安跨界工作坊》。

[7]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旗山醫院《水中毒》。

[8] 延伸閱讀:毒物及化學物質局《這是毒還是藥?先搞懂「每日容許攝取量」和「最大殘留安全容許量」吧!》。

[9] 資料來源: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水果與果汁營養成份之專家意見》。

[10] 資料來源:新興科技媒體中心《肥胖稅事件之專家回應──醣分類》。

此篇文章與「Line訊息查證合作」,歡迎掃描或點擊下方QR code加入官方帳號,輕鬆查核不受騙。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