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文章 2020-01-21超越平衡報導?衛報的氣候變遷用語調整在上一期電子報中,我們談到英國廣播公司(BBC)在2017年因為廣播節目主持人訪談氣候變遷懷疑論者,且在訪談過程中,並未基於已知的科學知識「人類行為是造成現今全球暖化的重要因素」,來挑戰受訪者認為全球暖化不存在的論點。閱讀更多
氣候變遷 科學文章 電子報 2020-01-21英國研究如何成為報紙頭條(七)氣候懷疑論者的養成手記英國廣播公司主播,西桑斯在其回憶錄中曾批評在BBC的報導中,氣候變遷報導只有單方面的故事,即「全球暖化正在發生」。他認為不論反對者的聲音多麼邊緣,都應該被聽見、在報導中佔有一席位置。但在科學報導中無論如何都力求平衡觀點是危險的,未經深思的平衡報導容易讓大眾錯認「科學界的共識」。閱讀更多
科學資訊 能源 2020-01-20輻射的健康影響──專家QA輻射在日常生活中無所不在,從大氣、地表、食物的天然輻射;日常用品如手機、微波爐使用時所產生的輻射;常見於醫療使用,電腦斷層掃描、X光檢查的輻射;乃至於潛在的核能輻射風險。閱讀更多
即時回應 生物醫療 2020-01-10睡眠不足增加肥胖的風險之專家意見早前多則新聞報導指出睡眠時間長短可能會增加肥胖風險,引用了加州聖地牙哥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精神病學系的丹尼爾‧F‧克里普克博士(Dr. Daniel F. Kripke)於2002年針對人類睡眠行為做的研究。閱讀更多
環境 科學資訊 2020-01-10再生塑膠粒料科學資訊近日IKEA進口的TROLIGTVIS隨行杯杯蓋被驗出含有塑化劑,但該項產品在IKEA官網標示杯身及杯蓋材質為聚丙烯(PP),然而聚丙烯材質的食品容器,在製程中並不需要添加塑化劑。閱讀更多
環境 科學資訊 2020-01-10塑膠容器分類相關科學資訊目前我國塑膠容器回收分類編號是依據美國塑膠工業協會(Society of Plastics Industry,SPI)在1988年所訂定的塑膠辨識碼(Resin identification code)發展而來,在編號上共可分為1-7號,分別代表了7種不同的塑膠材質。閱讀更多
即時回應 食品安全 2020-01-03砷米之專家意見砷是一種廣泛存在於地殼中的自然元素,人體可能會透過食物、水或是空氣將砷攝取進體內。同時,國際癌症研究署也已將無機砷列為1級致癌物。對此,專家針對砷如何污染地下水與土壤、稻米中的無機砷,以及相關因應措施回應如下。閱讀更多
即時回應 食品安全 2020-01-03生食雞蛋之專家意見隨著日本飲食文化的影響,臺灣有越來越多料理使用生雞蛋,而消費者也逐漸習慣食用未經烹飪的雞蛋。對此,專家分別針對生食雞蛋的衛生風險,以及營養成分兩個面向回應如下。閱讀更多
即時回應 氣候變遷 2019-12-252020年氣候變遷績效報告-臺灣排名倒數第三專家意見臺灣在此次評比的分數由去年的28.8分56名,下降為23.33分,排名59名(前三名從缺)。環保署初步回應指出CCPI無法取得完整臺灣相關資料,且評分方式是由在地專家為各自的國家評分,代表性與給分標準令人存疑。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