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報導與工商時報合作,並刊載於〈科學家新視野專欄-阻擋非洲豬瘟於臺灣境外,一刻不能放鬆

文/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助理研究員 張涵茵

今(2021)年8月19日中秋節前夕,自越南走私的豬肉製品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且這些豬肉製品已流入臺灣市場,甚至遍布21個縣市。類似案例讓動物防疫單位繃緊神經,深怕臺灣長年阻擋非洲豬瘟於境外的努力,將因不法走私前功盡棄。隨著更多節慶與名目,肉類走私的風險威脅絲毫未減,防堵非洲豬瘟仍不能鬆懈。

自2018年8月中國爆發首例非洲豬瘟個案後,臺灣養豬產業的心情始終戒慎恐懼。3年多以來,除了臺灣和日本,所有東亞國家都已成為非洲豬瘟的疫區。

非洲豬瘟病毒的特性以及對環境高度的適應能力,讓許多國家束手無策。該病毒屬於會引發一系列綜合症狀的DNA病毒,不論家豬、野豬還是寵物豬,任何品種和年齡的豬種,都可能受到感染。非洲豬瘟病毒也相當頑強,直到目前,尚沒有可以對抗非洲豬瘟病毒的疫苗。

1921年第一起非洲豬瘟案例在東非肯亞爆發,爾後30幾年間,病毒持續在非洲各國不斷擴散。時至今日,非洲地區仍有31國尚未成功克制疫情。

在全球化的影響下,非洲豬瘟病毒開始跨境傳播。1957年葡萄牙爆發歐洲第一起非洲豬瘟案例,儘管以撲殺、隔離等手段,期望消滅非洲豬瘟,卻仍無法根除。甚至於1960年開始擴散至西歐的許多國家,包含西班牙、法國、荷蘭與義大利等國,都陸續成為疫區。

1978年,歐洲正值非洲豬瘟的肆虐期。一名在國際機場工作的警察,因為蒐集飛機餐廚餘餵養自家豬隻,將病毒帶入全世界第四大豬肉出口國巴西。2007年一艘非洲疫區的船隻,將廢棄物傾倒在東歐的喬治亞,非洲豬瘟病毒再次入侵東歐各國及俄羅斯西部,爾後於2017年蔓延至俄羅斯東部。

2018年3月,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發佈《非洲豬瘟對中國的威脅─非洲豬瘟入侵的快速風險評估》報告所示,由於俄羅斯疫情爆發的地點,僅距離中國邊境約1000公里左右,非洲豬瘟有可能透過交通運輸、非法進口食品及中國移工傳播至中國,並進一步擴散至整個亞洲。隨即8月初,中國確診出首例非洲豬瘟病毒。據調查結果顯示,其病毒毒株的部分基因序列與俄羅斯一致。至此,臺灣的養豬產業,被迫長期壟罩在非洲豬瘟的潛在威脅下。

直至今年5月,金門沿岸仍有海漂豬隻,檢驗出含有非洲豬瘟病毒。而旅客違規攜帶肉品入境的案件亦層出不窮。儘管近半年因COVID-19疫情出入境人數銳減,3年下來仍累積2325起違規案例。雖然並非所有違規案例皆是從非洲豬瘟疫區國入境,仍可看出部分民眾依然缺乏防疫意識。

此次越南肉品非法走私事件,2個月以來總計查獲421件肉品,並有21件檢驗出非洲豬瘟病毒。這個事件也為政府、豬農以及民眾敲響警鐘,非洲豬瘟病毒需要長時間抗戰,不論是禁止非法夾帶、走私肉品,還是養豬現場的生物安全、飼養方式與防疫措施,皆是防堵非洲豬瘟病毒不可或缺的一環。

目前,在禁用廚餘1個月後,自10月起已轉為有條件開放廚餘養豬。199頭以下的小型養豬場將禁止使用廚餘,並逐漸輔導轉型或退場。相關措施立意良善,更重要在於徹底執行。防疫不僅僅是豬農的切身問題,更需要民眾配合。只有全民共同防疫,才可以有效防堵疫情發生。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