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謠言內容:
謠言指出:「打疫苗前後人體內發炎反應圖解讀?打第三針快涼了?病理學家通過FDG-PET/CT掃描,對打苗前後人體內炎症反應的研究顯示:打苗次數越多,人體炎症反應的範圍和強度越大‼️打苗之前幹乾淨淨的身體,在兩針後,已經開始在某些器官出現淋巴細胞浸潤,在第三針以後,在很多器官出現淋巴細胞浸潤的炎症反應。 而慢性炎症反應在癌症的形成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引用文獻:
Goldman, Serge, et al. "Rapid progression of angioimmunoblastic T Cell lymphoma following BNT162b2 mRNA vaccine booster shot: a case report." Frontiers in medicine (2021): 2409.
謠言引述的研究報告的內容是什麼?是否可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
對此,SMC與合作夥伴「MyGoPen事實查核組織」共同釐清謠言內容與查證研究,希望依實證醫學研究的精神,幫助民眾解開疑慮。解析內容即時提供給MyGoPen完整引用。
結論:
- 該臨床案例報告,並無驗證「疫苗與淋巴瘤(AITL)的病變」之間的關聯性。
- 研究報告僅指出,施打 mRNA 疫苗可能會提高癌症患者在病徵上檢驗的複雜與困難度。
- 報告不能證明,施打疫苗會引起癌症的擴大或轉移,且謠言圖片移花接木打針前的正子掃描影像。
- 報告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
- 臨床案例報告是「個案」研究,不能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解析:
報告內容主要為何?
首先,謠言圖片中標記「打針前,正常人」的正子影像是被移花接木上去的,非報告中的原始圖片。
該個案研究報告顯示,一名原先患有高血壓、高膽固醇、第二型糖尿病的66歲男性,在 2021 年 9 月 1 號開始出現類流感的症狀並伴有頸部淋巴腺發炎。 此個案分別在五個月和六個月前施打 BNT 疫苗,除了發生輕微的虛弱,沒有其他的全身性症狀。血液檢測結果發現體內有輕微的發炎反應症候群,沒有發生貧血或白血球的變化。
18F-FDG 正子掃描影像,是用來檢查發炎、腫瘤情況和癌症轉移等病灶,但該個案研究報告只有指出,施打mRNA 疫苗可能會提高癌症患者在病徵上檢驗的複雜度。此報告並沒有指出施打疫苗會引發癌症的發生或轉移。
報告是否可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
這篇研究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因為這篇研究並沒有進行比較或實驗「疫苗次數」與「發炎」的關係;再加上,該研究屬於單一患者的臨床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許多推論限制,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將「個案」推論到「通案」,意思就是不能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所以在醫學實證研究中,就會需要納入更多的研究,進行系統性回顧或統合分析等方式,才能確定這種狀況的發生是具有因果關係或關聯性的。
該篇臨床個案報告僅能表明,施打mRNA疫苗可能導致注射部位附近的淋巴結腫脹或發炎。研究結論也特別說明,疫苗引發的這些反應容易讓 18F-FDG 影像變得複雜到難以解讀,且可能誤判癌症形成的過程。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