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美國健康效應研究所(Health Effects Institute)在今(2022)年3月2日,公布兩份新的「全球空氣狀況報告」(State of Global Air Report)。兩份特別報告分別為:「你的空氣符合WHO的空品指南嗎?」(How Does Your Air Measure Up Against the WHO Air Quality Guidelines?),以及「空污如何影響全球人類的平均餘命?」(How Does Air Pollution Affect Life Expectancy Around the World?)。

第一份報告指出,全球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符合,去(2021)年9月的「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南」(WHO AQGs)訂定的標準:環境PM2.5不得超過5微克/立方公尺。此外,全球只有不到一半的國家符合「最不嚴格的過渡目標」(least stringent interim target):環境PM2.5不得超過35微克/立方公尺。

第二份報告詳細說明,暴露在空氣污染下,可能對「平均餘命」(Life Expectancy)有長遠的影響,報告評估空氣污染將讓全球人類縮短約1.8年的平均餘命,已高於癌症對人類平均餘命的影響(1.7年)。報告也指出,在一些嚴重受空氣污染影響的國家,若空氣污染無法得到有效改善,剛出生嬰兒的平均餘命將減少3年以上。

其中的「你的空氣符合WHO的空品指南嗎?」報告是基於HEI在2020年全球空氣狀況報告的數據;「空污如何影響全球各地的平均餘命?」則是基於2019年全球疾病負擔(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GBD)的分析。

引用報告:
  1. How Does Air Pollution Affect Life Expectancy Around the World?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特邀空氣污染研究與風險評估領域的專家,對此篇研究解析與評論。

專家怎麼說:
2022年3月29日
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國際碩士學位學程教授 何文照

1. 報告是如何評估出空氣污染對「平均餘命」的影響?

報告中評估空氣污染對「平均餘命」的影響[1],0歲的平均餘命是涵蓋最基本且最完整的資訊。除了性別之外,「年齡」對健康事件[2]的影響,可以說是最為顯著的變項。該報告是以「年齡分層的死亡率」,評估空氣污染對平均餘命的影響,是相對標準化的分析與呈現方式。

流行病學是觀察與期望的科學,高空氣污染暴露族群 (暴露組)相對低空氣污染暴露族群 (對照組),控制相關的干擾因子,探討可歸因於空氣污染暴露濃度增加,而相對增加的疾病發生率或死亡風險。

總體而言,根據相關平均餘命的損失,來衡量空氣污染對健康的影響,在科學推估上具有一定的優勢。

2. 台灣在全球空氣污染數據中的表現如何?

台灣在相對全球空氣污染數據中的表現,2016年監測結果PM2.5的年平均濃度為20微克/立方公尺,2019年降為16.2微克/立方公尺,改善約2成。2021年12月底公布同年的空品監測結果統計,臭氧年平均濃度、超標小時數及站日數均下降,臭氧8小時紅害日數比去年減少六成;空氣品質指標(AQI)大於100達到橘色警戒以上的天數,也連續五年減少。

台灣設定在2023年,將PM2.5逐步達標15微克/立方公尺,相對PM2.5年平均濃度逐年有所改善,台灣每日最大8小時的臭氧年平均濃度,仍有相當需要改善的空間,有些地區甚至略有惡化,是台灣全面進階空氣品質提升的一個課題與挑戰。

3. 一般人要如何正確地理解這兩篇報告?

這兩份報告在探討平均餘命上提供了重要且基本的資訊,並將科學的風險評估,提供給風險管理者依據科學與技術為前提,並參考政治、經濟、社會與法規等考量,結合風險溝通,完成風險分析 (評估/管理/溝通) 三位一體之效。

今年更新的「世界衛生組織空氣品質指南」(WHO AQGs),強調了改善世界各國空氣質量的重要性。儘管指南不具有法律約束力,但它們為公民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明確基於健康的進步基準。此外,這些報告和指南可能會在近期和長期影響全球空氣品質標準。

儘管WHO AQGs本身提出了一個雄心勃勃的目標,但實際上這些階段式目標是作為通往「乾淨空氣」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仍然需要從區域、國家和地方等層面,了解空氣污染的來源、驅動因素以及其他風險因素,再採取行動。

4. 這兩份報告有哪些重要意義與限制?

在暴露評估與平均餘命等分析,更新後的WHO AQGs強調改善世界各國空氣品質的重要性,於風險評估的科學程序中,提供理想的追求目標,風險管理則應依據科學與技術為前提,進而在政治、經濟、社會與法規等考量上,設定實務性法規標準,經由溝通對話,務實與理想兼具,民之所欲,全力邁進。

註解:

[1] 平均餘命是假設一出生嬰兒遭受到某一時期的每一年齡組所經驗的死亡風險後,所能存活的平均餘命,亦即達到某歲以後平均尚可期待生存的年數,稱為某歲的平均餘命,又稱某歲的平均餘命。零歲的平均餘命特稱為「平均壽命」。平均餘命的推估,是假設那一年呈現的死亡率在未來不會改變為前提假設。

平均餘命是一客觀的基礎指標,在世界3L的發展階段,活過明天 (Live)、活得長壽 (Long)且注重生活品質(Luxury),而「健康平均餘命」是更為進階的期許,追求人類科技發展的最大福祉與預防保健的目標。

[2] 健康事件指的是病、傷、殘、亡等狀況的發生與否。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