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BES外來入侵種報告決策者摘要原文:IPBES Invasive Alien Species Assessment

專家意見請參考:「IPBES外來入侵種報告」專家意見

IPBES公布:全球外來入侵種清單

 

基於本次的評估目標,相關的術語「原生種」、「外來種」、「立足外來種」、「外來入侵種」、「影響」、「引入途徑」和「驅動」的定義呈現在圖SPM.1。

圖SPM.1. 生物入侵過程中的重要概念

關鍵訊息:

A:外來入侵物種對自然、自然對人類的貢獻以及良好的生活品質是重大的威脅。

人類的活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將外來物種引入世界所有的地區和生物圈,有些外來種成為入侵種,對自然造成負面的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是無法逆轉的影響,包括喪失獨特的生物群,並導致人類賴以生存的生物圈前所未有的惡化。 

A1. 地球上所有地區的人類和自然都受到外來入侵物種的威脅。

人類已經引進了超過 37,000個外來種到地球各地的生物圈,目前,記錄到新的外來種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每年就約有200 個。這些物種中有超過 3,500 種被歸類為外來入侵種,並有證據表示牠們造成了負面影響。既有的外來種之中,入侵種的比例會因為生物分類上屬於不同組別,而有差異,入侵種的範圍從所有外來植物的6%,到所有外來無脊椎動物的22%不等。島嶼地區回報的影響,佔所有影響的20%。

在陸地領域,尤其溫帶和寒帶森林、林地和耕地(包括農田)中,有紀錄的負面影響數量多到不成比例。據報告,約四分之一有紀錄的負面影響發生在水生領域,特別是陸地上的地表水/水體,並包含近海的生態系統。

除了對自然的影響以外,約有16%的外來入侵種對自然提供人類的貢獻產生負面的影響,約7%的外來入侵種對良好的生活品質產生負面影響。

A2. 外來入侵物種對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造成巨大、有時是無法逆轉的變化,導致地球上所有地區出現不利和複雜的結果,包括使地方和全球的物種滅絕。(圖SPM.3)

在有紀錄的全球物種滅絕事件中,60%是外來入侵種單獨或與其他驅動因素共同造成的,而有紀錄的全球動植物滅絕事件中有16%,是單獨因為外來入侵種而驅使的。

生物同質化,即世界各地的生物群落變得更相似,是外來入侵物種的一個主要負面影響,會對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產生影響。有紀錄的外來入侵種帶來的影響中,生態系統特性(如土壤和水的特性)的變化占四分之一以上。不同的外來入侵物種以及不同的生態系統和地區,所受影響的程度和類型各不相同。

主要因外來入侵物種造成全球物種滅絕的紀錄,大多數發生在島嶼上(90%),有紀錄的外來入侵物種對島嶼的影響中,地方物種滅絕占9%。有些地區儘管受到自然保護或地處偏遠,但也很容易受到外來入侵種的負面影響。

圖SPM.3. 外來入侵種造成的問題的嚴重程度

A3. 外來入侵種對經濟、糧食安全、水資源安全和人類健康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2019 年,全球每年因生物入侵造成的損失估計超過 4230 億美元。全球絕大多數的成本(92%)耗費在處理外來入侵種對於自然、自然對人類的貢獻,以及對良好生活品質的負面影響上,但卻只有8%的成本與生物入侵的管理支出有關。

有些外來入侵種為人類帶來的好處並不能減輕或消除牠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影響包括對人類健康(如疾病傳播)、生活、水資源安全和糧食安全的損害,其中,糧食供應減少是目前為止最常被提出的影響(66%)。

A4. 外來入侵物種會加劇邊緣化和不平等,包括在某些情況下,對不同性別和年齡造成不同的影響。

最直接依賴自然的人群,包括那些從事有性別和年齡區分的活動(如捕魚或除草)的人群,可能會受到外來物種入侵的嚴重影響。在全球各地原住民管理、使用或擁有的土地上發現了超過2,300個外來入侵種,威脅這些居民的生活品質,往往導致他們普遍感到絕望、悲傷和壓力。原住民和當地社區、少數民族、移民、貧困的農村和城市社區,受到外來入侵病媒傳播疾病的影響尤其嚴重。

生物入侵對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自主權、權利和文化認同產生了負面影響,具體的影響是喪失傳統生計和知識、減少能夠移動和使用土地的機會,以及增加管理外來入侵種所需的勞動力。根據有些原住民和當地社區的影響報告,外來入侵種對自然造成的負面影響占92%,正面影響占8%。

A5. 總體來說,在管理生物入侵以及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種上,政策及執行的力道都不足。

截至2020年,在實現國際目標和具體目標(如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9和正在進行的永續發展目標的細項指標15.8)方面,僅達到部分的進展。雖然大多數國家在國家生物多樣性策略和行動方案中都有與生物入侵管理相關的目標,但往往缺乏有效的政策或政策執行不力。

83%的國家沒有專門針對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種的訂定全國性的法律或規範。各國和各部門與生物入侵相關的政策也很分散。目前為止,各地區應對生物入侵的能力差別很大,幾乎一半的國家(45%)沒有投資在外來入侵種的管理上(永續發展目標15.8.1)。

各國對外來入侵物種威脅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的認識不同,包括利益和價值觀的衝突,再加上沒有意識到需要集體和協調如何應對外來入侵,以及資料和知識上的落差,都會阻礙對外來入侵種的管理。

經濟發展的政策和為了管理其他因素的政策,有時反而會助長生物的入侵。人口變動的因素也會助長外來入侵種的引入和傳播,同時也要認識到不同地區的驅動因素和影響程度是不同的。一個國家缺乏邊境生物安全的措施(如檢疫人員檢查商品、貨物和人員),會削弱其他國家此類措施的效果。

B:外來入侵種的威脅在地球上所有地區都在增加,且預計未來將繼續增加。

即使沒有再引入新的物種,現有的外來入侵種族群也會繼續在所有生態系統中擴散。

B1. 人類的眾多活動,助長了外來入侵種的遷移、引入、立足和傳播。

人為了自己認為的利益,在沒有考慮或瞭解負面影響的情況下,有意的引入眾多的外來入侵種到牠們自然分布範圍以外的全世界各地,但也有許多是無意之下引入的物種,如貿易貨物的污染物或運輸中偷渡的物種。經濟活動相關的驅動因素中,國際貿易是最重要的因素,其讓生物入侵更容易發生在早期階段,也就是運輸和引入。

在生物入侵過程的後期階段,特別是土地和海洋使用的變化以及氣候變遷,則是越來越重要的直接驅動因素,會讓外來入侵種的立足和擴散更容易,而破碎的生態系統會更容易受到外來入侵物種的影響。

陸地和水域的運輸和基礎公共建設,可能產生通道讓外來入侵物種更容易擴散到各地,包含偏遠、未受干擾和受保護的地區。某些外來入侵種,可以立即擴散,但其他外來入侵種通常在首次引入後很長時間才開始擴散,這表示目前觀察到的外來入侵種的威脅(容易觀察到立即性的外來種)與對未來影響的程度,可能受到低估。

B2. 外來入侵物種對地球上所有地區的威脅都在顯著增加,近期外來入侵種的引入率前所未有的高,預計在未來甚至還會增加。

所有地區的外來種數量在這幾世紀持續上升,因外來入侵種導致的全球經濟損失從1970年起每十年增加四倍。即使沒有引入新的物種,現有的外來物種如果有機會,也會繼續擴大地理範圍,進入新的國家、地區和生態系統,包括偏遠地區。

在「一切照舊」的假設下,假設自然變化的趨勢與過去一樣,到了2050年,全球外來種的總數預計將比2005年高出約三分之一。然而,全球外來物種數量的增長速度預計會比在「一切照舊」的情況下預測的更快。 

B3. 驅動自然變化的因素正在持續擴大,可能會大幅增加外來入侵種的數量及牠們未來的影響。

在全球尺度下,外來入侵物種的數量及其負面影響可能會增加,原因是多種驅動因素的擴大,包括(但不限於)人口、經濟、土地使用和海洋使用的變化,注意各區域會有差異。此外,氣候變遷會進一步加劇某些外來入侵種的問題,成為外來入侵種未來立足和擴散的主要原因。相較於過去,未來驅動自然變化的因素擴大,可能使未來生物入侵的問題遺留下長期的影響。

B4. 外來入侵種未來的威脅程度難以預測,因為直接和間接驅動自然界變化的因素中,有複雜的交互作用和反饋影響。

預測氣候變遷會和土地利用、海洋利用的改變,以及外來入侵種之間交互作用,可能改變和加強自然被擾亂的機制,例如野火。人類的認知和價值觀會增加複雜的程度,社會文化的因素會和其他因子交互作用,而造成外來入侵種數量前所未有的增加且擴大外來入侵種的影響。

C:透過有效管理可以預防和減緩外來入侵種及其負面影響。

透過短期和長期的管理行動,可以抑制外來入侵種數量的增加,減少牠們的擴散和影響。有許多決策框架,可以在生物入侵過程的所有階段,支持管理外來入侵種的方法。預防是最好的選項,但早期偵測、根除(eradication)、圍堵(containment)和控制,在一些特定情形下也有效。利害關係人、原住民和在地社區共同參與,有利於管理生物入侵。

C1 透過管理生物入侵,可以減少外來入侵種的數量與影響。

概括性可確定和支持管理目標的決策框架和工具有:

    1.  管理外來侵入物種的引入和傳播途徑。
    2. 在地方或地景的尺度下管理目標外來入侵種。
    3. 以地點或生態系統為基礎的管理。

有許多可取得文獻和資訊、工具、新興技術的來源,包括生物科技、生物資訊學、環境DNA、遙感探測和數據分析,可以支持生物入侵的管理。採取與預防方法一致的風險評估和風險管理框架,若得當可以有效引導管理的行動,包含使用新的、新興和對環境無害的技術。任何管理計畫的成功都取決於是否可獲得充足、持續的資源,包括建設能力,這種資源特別是在一些發展中的國家有時是缺乏的。多方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包括風險溝通和特定情況的應用,可以改善公眾對新的管理生物入侵工具和技術的接受度和採用率。

C2 預防和準備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選擇,因此對於管理外來入侵種的威脅至關重要。

透過管理的途徑,包括嚴格執行進口管制、邊境前、邊境和邊境後的生物安全,以及處理逃避管制的問題的措施,可以達到預防的目的。預防的方法在海洋或相連的水域系統中特別重要,因為大多數在水系統中試圖根除或圍堵外來入侵種都失敗了。預防也對島嶼來說特別有效,預防的準備工作包括邊境監控、早期偵測和快速應對的計畫,對於降低外來入侵種建立族群上很關鍵。

C3根除的策略已取得成功,特別是小規模、傳播緩慢的外來入侵種,尤其在孤立的生態系統中。

過去的 100 年,在998個島嶼上有88%的根除工作,尤其是外來脊椎動物的根除證實是成功的。根除計畫成功的基礎,是採用適當的工具和技術以及利害關係人的參與,也會提高計畫成功率。根除計畫需要持續的投資,但與長期和永久的控制或因不作任何應對而產生的成本相比,這些計畫通常成本效益更好。

C4 在陸地或封閉的水域系統中,當無法根除外來入侵種時,圍堵或控制可能是一種有效的選項。但在海洋或相連的水域中,多數的嘗試基本上無效。

在陸地或封閉的水域系統中用物理或化學的控制方法,通常只在局部的範圍有效,而且可能影響不是原本控制目標的物種(非目標效應)。生物防治的方法適用於廣泛分佈的外來入侵物種,並已經成功管理某些外來入侵植物、無脊椎動物,並在較小的程度上管理植物病原的微生物和脊椎動物,但如果管制不當,也可能產生非目標效應。

許多國家已採用國際標準和基於風險的生物控制監管框架來管理風險,並繼續成功的應用。使用一種以上的圍堵或控制方法作綜合管理,可以改善結果。

C5 生態系功能的恢復和自然對人類的貢獻,可透過調適管理來達成,包含恢復陸地和封閉水域系統的生態系。

在地方頻繁的長期監測外來入侵物種(包括再次入侵),可以確保及早發現外來入侵種,並為進一步的管理行動提供資訊。在氣候和土地的利用不斷變化的情況下,調適管理(可能結合多種方案)將改善對生物入侵的管理。結合在地與/或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方法,可以改善生物入侵的管理結果,也可以在變化中的氣候和土地利用之下,增強生態系統的功能。

C6 納入利害關係人、原住民和在地社區的參與及合作,可以改善管理生物入侵的行動和成果。

讓利害關係人(包括私營部門)、原住民和在地社區參與生物入侵的合作管理,對於社會接受度和改善環境、社會和經濟成果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看待外來入侵種的價值和選擇管理的倫理有衝突的情況下。跨知識體系的分享與合作,以及根據國家立法認可原住民和在地社區的知識、權利和習俗等治理的體系,也有助於改善長期管理與行動。

D:透過整合性的治理可以在管理生物入侵達到具有雄心的進展。

透過針對具體情況的生物入侵綜合治理方法,包括充足的資源、協調和持續的策略行動,以及跨部門和跨國家的密切合作,管理生物入侵在現實是可行的,可以為自然和人類帶來實際的好處。

D1 透過一系列互補的策略行動,整合性的治理可以限制全球各處外來入侵種的問題,包含生物入侵的過程,以及在地、國家和區域尺度。

防止外來入侵物種的引進和影響的策略性行動包括:加強國際和區域機制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發展並採取有效和可達成的國家策略;分享成果和承諾,瞭解所有執行者的特定角色;提高政策的一致性;所有利害關係人、原住民和在地社區的廣泛參與;為創新、研究和技術提供資源;支持資訊系統、基礎設施和資料的共用。

D2 透過跨部門和跨國家更密切的協作,支持生物入侵的管理,可以減少外來入侵種的威脅。

國際和國家、地方的機構參與制定環境、農業、水產養殖、漁業、林業、園藝、邊境管制、航運(包括生物污染)、旅遊、貿易(包括動物、植物和其他生物的線上交易)、社區和區域發展(包括基礎設施)、交通運輸和衛生部門的政策,都可以在發展一致的方法來管理生物入侵、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種上發揮作用。

D3 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為各國政府提供了一個機會,以制訂或更新更具抱負與雄心的務實途徑以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種。

努力協調以加強國家管制方法也是優先的事項,包括產生適當的政策以發展和使用對環境無害的技術,以及線上交易,並提供可用的資料和資訊。減免稅收和補貼等以市場為基礎的方法可用於激勵防治外來入侵種的行動和刺激相關的投資。

D4 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種,可以強化應對其他生物多樣性威脅的政策有效性,並有助於達成多項永續發展目標。

覺知到生物入侵的風險,有助於有效達到一些永續發展目標,特別是牽涉到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目標14)和陸地生物多樣性(目標15,包括但不限於目標15.8)、糧食安全(目標2)、永續經濟成長(目標8)和永續城市(目標11)以及氣候變遷(目標13)和健康與福祉(目標3)的問題。

D5 具開放和互通性的資訊系統,將會改善國內與跨國的生物入侵管理協作和有效性。

通過向相關執行者提供最新資料和資訊系統,可以促成確定執行的優先順序,達到早期偵測和快速的反應。資訊系統還可以改善外來入侵種的治理,幫助發展生物入侵的指標,進而成為支持政策的工具。

生物入侵專家之間以及所有區域的知識系統之間的合作,還有在需要時提高研究能力,可以改善資料和資訊的可用性,以及促進對生物入侵特定情況下的特徵和影響的認識。

D6 公眾覺察、投入和參與,以及建立能力對於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種至關重要。

透過資源充足且持續的公眾宣傳活動、教育、公民科學,以及以研究創新和對環境無害的技術為目標的投資,可以取得進展。公眾參與公民科學平臺或社區推動的外來入侵種移除活動,可以提高大家對外來入侵種的覺知並促進採取行動,減少外來入侵種的威脅。

D7 有力的證據表示,應立即且持續的採取行動,以管理生物入侵與減緩外來入侵種的負面影響。

有足夠的資源、政治意願和長期承諾下,預防和控制外來入侵種是可達成的目標,將為人類和自然帶來重大且長期的好處。增加可用和可取得的資訊和執行方式並解決生物入侵知識上的主要落差,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將會產生更有力、更有效的政策工具和管理的行動。

在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以及亞洲,尤其需要額外努力並開展更多合作,以改進資料收集工作。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我們: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

smc@smctw.org
02-7709-5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