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背景: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於2月16日公布的第19例COVID-19確定病例曾被認定算是社區感染,但日前鎖定一名1月22日自浙江返台,且曾出現呼吸道症狀並多次就醫的台商,經採血送台大醫院及中央研究院檢驗抗體後,2月20日確認該名台商具武漢肺炎抗體,評估個案應是遭該名台商感染,不屬於社區感染。

2月19日新增的第24例確診病例是北部60多歲女性,近2年無出國史,感染源仍不明,這起案例仍讓民眾恐慌,憂心社區傳播已浮現。特別邀請專家以流行病學的角度與相關研究報告說明相關詞彙的差異、可執行的防疫措施,以有效防範媒體在報導時的錯誤使用與民眾誤解。

相關連結:

第19例個案接觸者疫調進行中,已鎖定特定對象
新增1確診病例,指揮中心持續追蹤接觸者及發病前活動史

研究報告:

Wong T, Wallington T, McDonald LC, et al. Late recognition of SARS in nosocomial outbreak, Toronto. Emerg Infect Dis. 2005;11(2):322–325. doi:10.3201/eid1102.040607
Reynolds MG, Anh BH, Thu VH, 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nosocomial SARS-CoV transmission among healthcare workers in Hanoi, Vietnam, 2003. BMC Public Health. 2006;6:207. Published 2006 Aug 14. doi:10.1186/1471-2458-6-207

王姿乃教授、楊佩靜博士後選人

高雄醫學大學公共衛生學系
2020年3月15日

1.「院內感染nosocomial (hospital-acquired) infection」、「社區感染local transmission」、「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定義
院內感染(nosocomial/Hospital Acquired/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
現在多以「醫療照護相關感染」(Health 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來代替院內感染,定義是指與醫療處置措施、治療或其他事件相關的感染,受感染者不限於病人或醫護人員,也可能是看護、陪病家屬或院內清潔人員等。
社區感染(local transmission /Community-acquired infection)
在社區中被特定感染源感染,只侷限在這個社區或本地流行,可以找到感染源頭,杜絕此感染源,即可縮小流行範圍或停止社區感染的流行。
社區傳播(community spread)
民眾在社區中被感染,不知如何被感染、在何處感染,找不到感染來源,可能在社區走動就會被感染,社區持續出現感染傳播鏈,甚至群聚感染。
社區感染與社區傳播兩者雖有流行程度及範圍的差異,然而COVID-19疫情變化快速,使兩者僅有一線之隔,因此防疫仍不可鬆懈。

2. 以流行病學研究的角度,兩篇研究報告的重要性?
2005年 Wong等學者針對多倫多某家醫院探討「延遲」識別出SARS病人所造成的防疫困難度。2003年5月14日,加拿大最後一名SARS病人被隔離至少兩個潛伏期時間後,在未有新報告病例的情況下,WHO將多倫多自SARS感染地區中移除。多倫多放寬了公共衛生的加強措施,但卻在5月的第3週,多倫多地區的某復健醫院向衛生部門報告了院內發生群聚性的發熱性呼吸道疾病,而這些患者是從X醫院轉移到復健醫院的術後患者。由於加拿大在4月份時認為SARS在多倫多已經結束,而沒有意識到X醫院有潛在SARS病人。由於患者可能住過曾發生SARS群聚的病房,但沒有與其他SARS患者直接接觸,也沒有加拿大以外SARS感染地區的旅行史,再加上臨床表現具有非特異性,許多症狀可能與其他季節性流感的呼吸系統疾重疊,難以「早期」識別出SARS患者。

這研究突顯了早期識別出住院患者感染SARS的挑戰,為了及早發現SARS感染,公共衛生的專業人員不僅需要尋找流行病學方面的調查,而且還應尋找無法解釋的呼吸道感染群聚原因,尤其該地區若曾有SARS病例,則醫院以及社區有出現群聚性感染性肺炎時,就應考慮是否疑似罹患SARS;另外如果醫院在過去20天內有收容SARS患者,且在機構內發現了無法解釋的發熱性呼吸道群聚,就必須重新制定更強化的感染控制預防措施。

2006年Reynolds等學者則是探討越南河內A醫院,臨床和非臨床工作人員之間的SARS傳播程度,以及指標病例入院後造成SARS感染的危險因素為何。研究發現A醫院照顧剛從香港來的商務旅客後,醫院員工開始生病,患者大多為直接照顧患者或輔助臨床職責的臨床人員,此外,非臨床人員也受到影響,其中包括清潔人員、廚房工作人員和接待員。

整體而言,直接負責患者護理工作的人員,SARS發生率和死亡率最高。這項研究中,許多醫療相關的活動被認為是SARS冠狀病毒感染的潛在危險因素,例如進入患者房間以及觸摸受污染的表面,都與近距離接觸有關;這意味著需要擴大具有院內感染風險的職業類別概念,包括許多沒有直接照顧病患的非臨床工作人員。因此醫院內部實施感染控制措施、屏障保護和加強患者隔離很重要。

3. 根據SARS研究報告,預防現行狀態下可能發生的院內感染,有哪些措施可事先防範院內感染?又有哪些可能的危險因素(risk factors)?
直接照顧患者或輔助臨床職責的臨床醫護人員、非臨床人員(清潔人員、外包工人、廚房工作人員和接待員等)、看護、陪病家屬都有可能受到感染。非臨床工作人員進入指標病人的病房,清理地板和牆壁上的嘔吐物和呼吸道分泌物,廚房工作人員也進入病房送餐或收集服務托盤。這些與患者或其病房有物理接觸的相關活動,都是造成院內感染的危險因素。

患者口鼻分泌物容易沾黏在醫院病床、桌椅、手扶梯、電梯、診間門把、醫師聽診器或醫療廢棄物上,而患者可能無發燒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狀。因此為預防院內感染,不論是第一線醫護人員亦或行政人員,皆須配戴口罩、勤洗手,並於醫院公共空間擺放酒精以及乾洗手液供民眾使用,加強醫院的出入管制(如發燒篩檢及旅遊史)。電視播放宣導影片,示範正確防疫措施,如口罩配戴方式、正確的步驟以及出入境居家隔離的正確觀念(不隱瞞接觸史以及旅遊史)。最重要的是建立完整即時的傳染病監控以及通報系統,以便早期辨別出罹患COVID-19的患者並快速隔離,防範發生院內感染。

4. 針對現行的防疫措施,對照兩篇SARS研究文獻中,影響傳播的危險因素與臨床表現(clinical manifestations),從院內擴大至社區傳播是否有可參照的預防措施?或防疫資源?
上述二項研究皆顯示具有高度傳染性的病原體爆發傳染,可能會對醫院以及社區產生重大影響。醫院內及早辨別潛在感染的病人及保護有暴露風險的醫護和相關工作人員,以便在早期快速而準確地識別潛在病例,對於阻止院內的疾病擴散至關重要。疫調人員及專業公衛人員建立傳染病監測系統,進行流行病學疫情調查,加強各部門合作關係,及早發現疾病源頭,並依國際疫情發展趨勢以滾動式調整我國防疫政策,嚴格執行「居家隔離、居家檢疫和自主健康管理」,採取適當措施以中斷社區疾病傳播尤其重要。

3月12日衛福部公佈「社區防疫超前部署」,設置了167家COVID-19社區採檢院所以及50家重度收治醫院,來因應未來一旦發生社區傳播時,可以分散人流,避免所有病人都集中到大型醫院,減少院內感染的發生,避免醫療體系的崩壞。

5. 社區傳播可能的傳播型態?
COVID-19的傳播途徑主要為飛沫傳播和近距離、直接接觸,以及接觸到受污染的環境;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最新研究指出含COVID-19病毒在氣溶膠可存活3小時以上,但傳播的程度仍須進一步確認。傳染類型可分為二類:一是有症狀才具傳染力,患者在受到感染後,在潛伏期內不具傳染力,待症狀出現才具傳播力;另一類為無症狀傳染者,患者在受到感染後,在潛伏期內即具傳播能力,這類患者由於無症狀,難以掌控,因此必須落實政府防疫政策,切勿隱匿,接觸過確診個案亦或自疫區返回之民眾,誠實說明自己T.O.C.C(旅遊史、職業史、接觸史及群聚史)。為了自身安全以及全國國民的福祉,自行通報並接受居家隔離檢疫,才能免於感染其他民眾而造成社區傳播。

相關利益聲明
無相關利益。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