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蛋雞產業鏈中的食品安全──液蛋篇
背景描述:
近年來,雞蛋的食品安全事件頻傳,許多政策與法案相應而生。然而除相關措施外,許多問題其實與我國目前整體蛋雞產業鏈的現況息息相關,因此為盤點在蛋雞產業中,有哪些潛在因素可能產生食品安全的風險,後續將陸續針對飼養方式、飼料添加物、洗選、一次性包材、蛋品加工、產銷結構,以及廢棄物等議題分別邀請專家回應。
從《蛋雞產業鏈中的食品安全──洗選蛋篇I》中可知,雞蛋在生產至運輸的過程裡,容易受到沙門氏菌的污染,且近年的食品污染案件多與液蛋(liquid egg)有關。
何謂液蛋?
根據中央畜產會《認識液蛋手冊》資料顯示,液蛋是一種去殼蛋品,可依不同用途,分為液全蛋、液蛋白、液蛋黃及調整混合製品。在臺灣,液蛋被廣泛應用於食品加工產業。而目前我國的液蛋來源可區分為殺菌液蛋、非殺菌液蛋,以及打蛋等三類。
圖一、國內液蛋生產模式
資料來源:認識液蛋手冊
對此,專家針對液蛋在生產與保存時需注意事項,以及潛在的食品安全風險回應如下:
2020年02月21日
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前教授 蘇和平
早期液蛋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在於,部分業者會將破殼蛋作為液蛋的原料。由於破殼蛋的價格較為便宜,且製作成液蛋後可用產地價格加價賣出(液蛋的價格通常為當週雞蛋產地價格的2-3倍),故部分廠商會以此賺取中間的價差,卻因破殼蛋有受到微生物污染的風險,故可能會產生一些食品安全問題。
現根據衛福部2019年公佈的《液蛋製品製造業者良好衛生作業指引》規定,「破殼蛋」不可作為液蛋的原料蛋,但是若為蛋殼膜未破裂的「裂殼蛋」,經過一定標準作業程序的處理仍可供作液蛋原料。[1] 然使用裂殼蛋為液蛋原料會有一定的風險,因為早期很多農場大多沒有冷藏設備,蛋商又大約每兩天才載一次雞蛋,在裂殼蛋原本就容易受到微生物污染的情況下,倘若未妥善保存,便會產生一些問題。原則上,農場端的裂殼蛋需經過適當的清潔或消毒,並予以分開冷藏貯存、運輸。
製作液蛋的方式有三類,分別為打蛋、非殺菌液蛋,以及殺菌液蛋。從中央畜產會《認識液蛋手冊》資料可看出,由於殺菌與非殺菌液蛋在製程中,會經過外觀檢查、洗淨風乾、機械打蛋去殼、過濾(低溫殺菌)、低溫暫存、包裝,以及冷藏/冷凍保存等程序,因此破殼蛋和裂殼蛋不易進入此供應鏈。而上述提到的裂殼蛋主要是經由人工打蛋的方式製作,故保存期限很短,通常是供應給附近的小型麵包工廠短時間內馬上使用,因為此種液蛋商品如前所述有可能受到微生物污染,所以相對有較高的食品安全風險。
至於殺菌液蛋與非殺菌液蛋的差別,在於有無病原菌。殺菌和滅菌不同,在於液蛋即使經過殺菌處理,仍然存有微生物,故仍需保存於4℃以下的環境。經巴斯德氏殺菌法做成之殺菌液蛋,能避免病原菌隨原料進入生產鏈導致交叉污染,尤其是沙門氏菌;未經殺菌的液蛋(包含非殺菌液蛋以及人工打蛋)較有被病原菌污染的風險,在使用上至少需加熱至70℃以上,才能有效殺菌,像是提拉米蘇、慕斯等不會加熱的食品,仍是建議使用殺菌液蛋較為安全。
然殺菌液蛋在實務上面臨的問題在於市場的需求量低,原因是殺菌液蛋的起泡性較差,需要經過比較長的時間才能將液蛋打至起泡,故使用上有限制。舉例來說,煮蛋花湯時如果使用的是一般殼蛋,蛋花會呈現片狀;但倘若使用殺菌液蛋,蛋花則會變成粒狀。
總的來看,除了要使用好的原料蛋外,需注意農場與養雞場的飼養管理不能隨便用藥、飼養場地與作業場地的環境維護,並確實執行相關操作流程。尤其是手工打蛋,由於原先蛋殼已經破了,所以在打的時候要小心不要讓蛋殼掉進蛋液中,且透過此種方式生產的液蛋要盡早使用並予以加熱,避免微生物污染。此外,不論是透過何種生產方式製作的液蛋,皆需冷藏貯存、冷藏運輸,才能有效降低食品污染風險。
註釋:
[1] 破殼蛋為「蛋殼破裂且蛋液流出者」;裂殼蛋為「蛋殼破裂,而蛋殼膜未破裂且未導致蛋液流出者」。更多相關資訊請參考,衛生福利部《液蛋製品製造業者良好衛生作業指引》。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