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新的技術、新的應用方式,乃至於新的疾病與應變措施,不斷地出現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時刻。一如近2-3年間,快速發展的離岸風電、逐漸成熟並應用到臨床的智慧醫療,以及三不五時就會出現在報章雜誌的食安事件。這些技術發展的趨勢與風險事件,無不顯示「科學/科技」已經開始貼近人們的生活,且密切相連。

據此,「科技與社會」之間該如何更有效的溝通?如何認知潛在的風險?如何理解科學研究結果的意涵,都是新興科技媒體中心所關心的一環。因此,在今年的「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我們籌組了《風險溝通的再聚焦:途徑、治理與新嘗試》討論場次,也有同仁個別參加口頭論文投稿與海報發表。

2019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山.海.之間

圖:參與《風險溝通的再聚焦:途徑、治理與新嘗試》場次同仁合影

●《風險溝通的再聚焦:途徑、治理與新嘗試》場次──〈專家、媒體與公眾的橋接平台──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作為科學風險溝通途徑〉
本文回顧台灣過去科學溝通的模式,以及引入英國科學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re, SMC)模式的契機。除了介紹SMC的運作模式外,也分享實作至今,新興科技媒體中心作為專家與媒體之間的橋接平台,獲得分別來自專家與媒體的觀點回饋,及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並將此視為未來持續研究及運作的基礎。

2019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山.海.之間

●《風險溝通的再聚焦:途徑、治理與新嘗試》場次──〈我國食品安全風險傳播途徑:以芬普尼污染雞蛋事件與非洲豬瘟事件為例〉
雞蛋受到芬普尼(Fipronil)污染與非洲豬瘟議題,分別是2017年與2018年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因此本文透過爬梳文獻,盤點在理想狀態下風險傳播途徑所應涵蓋的要素,以及不同主體在風險傳播過程中各自扮演之角色。並透過專家諮詢會,以及分析相關報導、官方聲明與政府一系列因應措施,探討政府、媒體與專家,在上述兩個案例的風險溝通中所隱含的問題與轉變。

2019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山.海.之間

●《形成專業》場次──〈相信機器還是醫生?AI科技的社會接受度初探〉
當智慧醫療技術逐漸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病患如何看待AI開始「取代部分醫事人員」或「協助醫療判斷」的角色?本文挑選因病患數廣大,且追求手術精細與穩定而極富AI技術需求的眼科,透過小樣本的訪談,了解受訪者如何看待AI應用於開藥檢查、開刀及影像診斷等技術的利與弊,並進一步釐清哪個(或哪些)變數可能左右病患接受或排斥特定的AI型態。

2019年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年會──山.海.之間

●《海報發表》──〈離岸風電VR新聞的民眾風險感知與態度改變〉
離岸風電是我國重要的能源政策之一,但對民眾而言卻有相當大的距離感。因此本文邀請觀賞《海造的風機》VR新聞的民眾,在觀賞前、後分別填寫同一份問卷,期待了解民眾看完新聞後,風險感知與態度變化。初步發現,體驗者於新聞敘事的兩大主軸,離岸風電對海洋生態及傳統產業的影響,有明確的感知變化。且體驗者對於「離岸風電是乾淨的能源」之同意程度,於觀看後有降低的趨勢。顯示即便離岸風電的環境影響,並非傳統認知的「排放污染物」,仍會改變民眾對於「乾淨能源」的認知。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haharain331@rsprc.ntu.edu.tw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