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議題背景
2020年05月,國內有立委提出擬針對高糖、高熱量的食物課徵「肥胖稅」,因此在國內開啟了一系列關於徵稅是否能有效降低肥胖的討論。
事實上,自2011年丹麥啟動肥胖稅後,國際上已有許多國家相繼施行含糖飲料稅(Sugary drink tax)、垃圾食物稅(junk food tax)、汽水稅(soda tax)、肥胖稅(fat tax)或罪惡稅(sin tax)。同時,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也曾於2016年發佈《Fiscal policies for diet and the prevention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報告,指出提高含糖飲料的售價,能降低消費量並改善肥胖、糖尿病及蛀牙。然各國相繼實施後,對於肥胖稅的實際成效褒貶不一,相關的討論與研究亦持續至今。
討論完《醣分類》後,此次專家針對糖成癮,以及糖在我們腦中的作用機制說明如下。
2020年08月22日
臺北醫學大學心智意識與腦科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徐慈妤
肥胖成因除先天基因影響外,還受後天飲食習慣與生活背景影響,包括國家的主要農畜產物、全球化連鎖餐廳、家庭社經地位、社會結構、個體所處的身心狀態等複雜因素。有些人把肥胖歸咎於攝取過多糖,因為食品工業化之後,大量糖類被添加到精緻食物中,使我們無形之間養成攝取大量糖分的習慣,許多人認為這是糖成癮,把嗜甜的過錯歸咎於成癮。
不過,「成癮」是臨床診斷的專有名詞,目前在神經醫學的臨床診斷上並沒有糖成癮這項診斷。依照美國精神醫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成癮是指個體對某特定物質使用後產生適應不良或是明顯損傷、痛苦等,包括失控的症狀(使用程度超乎預期、持續使用慾望上升、無法控制使用量等)、日常生活受影響、病態的持續使用。大部分的民眾並沒有糖成癮的問題,不需要過度恐慌,但正確了解糖對身體的影響,同時建立健康飲食和運動習慣,增加全食物並減少精緻食物的攝取,相對來說是更重要的課題。
糖是身體重要的能量來源,目前研究顯示不論是人或其他動物,可能還有昆蟲天生偏好糖,雖然明確的生理機制尚未完全釐清,但就演化的角度來說,這樣的機制有助於生物個體的生存。科學家發現這樣的偏好並非「甜」的味覺所造成,而是糖的分子結構引發腸腦軸(the gut–brain axis)之間的溝通,[1]透過迷走神經讓兩者不斷交流訊息。大腦基底核內的尾狀核(caudate nucleus)被認為是接受腸子訊息的重要區域,而基底核和邊緣系統還有大腦皮層與情緒有關的腦區有所連結。[2]因此,當我們嚐到含糖的食物時,我們容易心情愉悅。
雖然糖是重要能量來源同時可以讓我們心情愉悅,但攝取過量糖的確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攝取過量精緻糖除容易造成血糖急速上升、下降外,也間接增加新陳代謝、肥胖等相關問題,同時也會讓大腦和身體錯誤習慣這種能量攝取方式。攝取適當糖是必要的,但均衡飲食和健康的生活習慣更是重要,如何養成良好的飲食和健康習慣更需要政府和全體國民的重視,若只是一昧究責糖成癮,卻忽略如何建立健康飲食習慣,反而捨本逐末。
註釋:
[1]根據《腸道微菌叢與腸腦軸線於人體疾病角色之探討》的資料顯示:「腸腦軸線是消化道與中樞神經系統間雙向溝通的生物化學路徑。」
[2]參考資料:Tan, H. E., Sisti, A. C., Jin, H., Vignovich, M., Villavicencio, M., Tsang, K. S., ... & Zuker, C. S. (2020). The gut–brain axis mediates sugar preference. Nature, 580(7804), 511-516.; Yarmolinsky, D. A., Zuker, C. S., & Ryba, N. J. (2009). Common sense about taste: from mammals to insects. Cell, 139(2), 234-244.; Perry, C. J., Baciadonna, L., & Chittka, L. (2016). Unexpected rewards induce dopamine-dependent positive emotion–like state changes in bumblebees. Science, 353(6307), 1529-1531.
版權聲明
本文歡迎媒體轉載使用,惟需附上資料來源,請註明新興科技媒體中心。
若有採訪需求或其他合作事宜,請聯絡媒體公關:
曾雨涵
02-3366-3366#55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