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SMC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標籤 : 林毓傑Page 5

「次世代二價新冠疫苗,用於對抗Omicron」專家意見

英國的藥物及保健產品管理局(MHRA)在8月15日,批准莫德納公司研發的次世代二價新冠疫苗(mRNA-1273.214)作為後續接種的疫苗追加劑,是全球第一個通過此款新型二價疫苗的國家。美國的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則決定讓莫德納、輝瑞等疫苗公司,開發專門對抗Omicron BA.4/5變種株的二價疫苗(mRNA-1273.222),而暫不考慮由「原始株+ Omicron BA.1」設計的二價疫苗(mRNA-1273.214)。 台灣是否應趕緊跟進授權這支「原始株+ Omicron [...]
閱讀更多

網傳「喝三杯以上的牛奶,會提高女性死亡和骨折的比例?」研究解析

研究發現的關連性,不能證明因果關係。作者自己也在結論中提到,有鑑於觀察性研究的設計可能無法有效控制未觀察到的變數,會導致估計的偏差或倒果為因的情況(例如有骨質疏鬆症的人會更傾向攝取較多牛奶),所以建議謹慎的解讀研究結果。作者也於研究限制中說明,應該要把飲食中是否有重金屬或有機汙染物,納入考量,但此篇沒有納入。
閱讀更多

「猴痘的污名化問題」專家意見

無論如何,將猴痘歸類為MSM疾病或性傳染病都是錯誤訊息。雖然性與愛撫行為確實可能會提高皮膚傷口、黏膜或呼吸道分泌物等密切接觸的風險,這也是為何WHO幹事長譚德塞會提到「減少性伴侶」以作為阻斷傳播鏈的手段。不過,若因此將猴痘理解成「性傳染病」,將使社會大眾誤會傳染途徑,而疏於防範親密行為以外其他人與人密切接觸的風險(如照顧感染者),或欠缺對少數群體具文化敏感度,而不利於欲實現之公衛目標,如提高疫調準確性、鼓勵個案通報與追蹤、防堵疫情擴大等。
閱讀更多

科學謠言與它們的產地

新冠疫情在全球延燒近三年,讓有關病毒、疫苗和藥物的謠言累積到前所未有的數量;也因為民眾對「新的變種」、「新的技術」有未知的恐懼,加速謠言的傳播速度。從觀察新冠疫苗謠言的傳散過程,發現散播謠言的驅動力來自「我相信」;擴大散播範圍的成功要素則是「好理解」。台灣科技媒體中心協助查核過不少引用國外研究或政府資料的謠言,看到幾個有趣的現象,或許可以說明為什麼謠言總是有人相信。
閱讀更多

「BA.4與BA.5引發再感染與免疫逃逸的能力」專家意見

英國在今(2022)年6月底,感染BA.4和BA.5的病例數已經佔所有新增病例的一半以上;美國從今年春天發現BA.2.12.1病毒株後,現在已經取代BA.1成為主要的流行株,而且BA.4及BA.5感染的病例數也持續增加中。科學家們因此希望盡快釐清這些新的變種病毒亞型在以前曾經感染過Covid-19的人和已經完全接種疫苗的人當中免疫逃逸的情形。
閱讀更多

mRNA疫苗與免疫治療攻克癌症的現況與未來策略

mRNA技術在新冠疫苗的成功算是意外插曲,原先的戰場其實是在癌症疫苗。莫德納與輝瑞兩家公司一開始是從癌症疫苗開始研發,因為投入新冠疫苗研發讓mRNA技術快速成熟,現正以「重新崛起」之勢,吹向癌症治療領域。目前各種癌症疫苗的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根據目前資料,全球共超過20個mRNA技術瞄準免疫治療,約有11件在臨床試驗階段,例如:莫德納的mRNA-4157、BNT111在黑色素瘤已進入臨床二期,以及CureVac在前列腺癌的臨床試驗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