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SMC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標籤 : 林毓傑Page 7

「網傳謠言:打疫苗前後人體內發炎反應圖解讀?」解析

這篇研究無法得出「打疫苗次數越多,人體發炎反應範圍和強度越大」的結論,因為這篇研究並沒有進行比較或實驗「疫苗次數」與「發炎」的關係;再加上,該研究屬於單一患者的臨床病例報告(Case Report)有許多推論限制,主要原因是:不能直接將「個案」推論到「通案」,意思就是不能擴大解釋成所有人都會發生這樣的狀況。
閱讀更多

日本福食與食品安全記者會 會後新聞稿

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指出,目前大眾仍未能有機會看見和理解「日本進口食品」相關的科學證據,常出現因政治而失焦的非理性討論。台灣科技媒體中心今(2/17)日召開記者會,邀請慈濟大學公共衛生學系謝婉華副教授與清華大學原子科學技術發展中心許芳裕教授,分別說明輻射食品的科學證據,以及目前制訂福島食品進口的規範時,如何評估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閱讀更多

「COVID-19:胎盤可保護胎兒免於母親的垂直感染」專家意見

懷孕會改變生理狀態,尤其是免疫系統、心血管和肺部的運作,使孕婦面對傳染病時更加脆弱。先前的研究發現,雖然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後大多數都是無症狀,而且無論有無懷孕,感染新冠病毒後的死亡率沒有差異,不過孕婦進入加護病房、需要使用呼吸器或是發生早產的比例都會明顯提高。至於孕婦感染新冠病毒後對胎兒方面的影響,至今了解非常少。
閱讀更多

COVID-19 藥物(持續更新)

本篇介紹以抗病毒藥物為主,其他的治療方式還有包括:單株抗體(tocilizumab, baricitinib)、類固醇(dexamethasone)和合併等治療,都會依據患者症狀的輕重程度,以及是否有用呼吸器等狀況,作為使用不同治療方式的評估。至於,持續變異的變種病毒是不是會產生抗藥性?經各國緊急使用授權的藥物,能否有效抑制Omicron等變種病毒?也將整理相關的研究報告,其中也包括尚未經同儕評審的預印本,讓民眾得以了解藥物在對抗COVID-19戰役中的角色。
閱讀更多

COVAX年終體檢:如何駕馭市場機制?

在新冠疫苗問世近一年後,恰是時候檢視COVAX的表現並思考其帶來的啟發。當前多數的資源與權力仍在國家政府手上,因此除了世衛組織等跨國機構外,各國執政者是否有政治意願實現自己的捐助承諾、或與各自國內疫苗生產商談判與施壓,不只會決定COVAX能否在下一個年度「轉虧為盈」與成功影響全球防疫成果,更是對全球社群道德責任的檢視。
閱讀更多

「疫苗種類與不良反應的相關因素」研究摘要

在2021年12月22日,國際期刊《美國醫學會期刊》網路開放版刊登一篇研究「Analysis of COVID-19 Vaccine Type and Adverse Effects Following Vaccination」,主要是想更加了解打完疫苗(包括:BNT、莫德納和嬌生)後,有哪些因素可能與不良反應有關,如:年齡、種族、性別、疫苗品牌、疫苗劑量和醫療條件等。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