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基改食品在新聞上的交鋒:2005-2016年

食安症候群」已成為新的精神恐慌症,主要因為媒體為了增加新聞的可看性,經常選擇性地放大某成分的害處,忽略正常飲食中的攝食劑量;或過度渲染未知風險,卻未反面平衡報導,這些無一不加深消費者對食品的疑慮。
閱讀更多

從核心網路看臺灣的5G發展

5G是第五代行動通訊技術的簡稱,於2018年底被標準制定組織「3GPP」所提出。5G除了擁有快於前一代4G行動通訊技術約100倍的網路傳輸速度,並有著低於1毫秒,即0.001秒的網路延遲,能夠帶來快速且可靠的網路服務。
閱讀更多

英國研究如何成為報紙頭條(五)信念?或科學證據?

2012年,法國的分子生物學家吉爾烈–艾希.席哈理倪(Gilles-Eric Séralini)在《食品和化學毒理學》(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期刊上發表研究,其中宣稱,食用「耐年年春除草劑基因改造玉米」(以下簡稱NK603基改玉米)的大鼠,與對照組的大鼠相比,長出較多腫瘤且多重器官衰竭。
閱讀更多

臺灣新聞遇見基改食品的歷史檔案:從1996-2006年

1990年代與狂牛症一同在英國媒體上掀起軒然大波的基因改造作物(GMO)議題,最初在臺灣媒體上卻如泥牛入海,並未引發媒體太多關注。然而正如我們現今所知道的,基因改造和相關技術的議題經過20年以上的報導,卻仍然受到國際和國內的媒體持續關注、報導,儼然已成為一個長青的新興科技議題。
閱讀更多

科學與媒體,亦敵亦友打造公民社會

一場超過10年的醫療科技神話,媒體在這神話創造的過程裡推波助瀾,但也是日後扮演抽絲剝繭,揭穿這則看似神話,實則騙局的關鍵角色。2003年,不到20歲的伊莉莎白.霍姆茲(Elisabeth Holmes)提出新穎的血液檢測方式,創辦Theranos[1]號稱使用一滴血就能做到200多種血液檢查,巔覆傳統,如此一來能大幅減少醫療保險支出,為醫療產業開創新局。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