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IPCC AR6 第一工作組報告重點摘要
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於台北時間8月9日下午16:00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中的第一份〈第一工作組報告:氣候變遷2021物理科學機制〉。台灣科技媒體中心摘要本報告決策者摘要的內容。
閱讀更多「 逆轉老化?年輕小鼠的腸道菌可抵銷年齡老化相關的行為障礙」專家意見
今(2021)年8月9日,國際期刊《自然》(Nature)發表最新研究,研究結果發現,移植年輕小鼠的糞便中細菌給老年的小鼠,會減緩與老化相關特定認知行為的損傷。這代表老化的症狀可能用糞便移植來治療嗎?
閱讀更多「濕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溫度依存性隨地下水位變化」專家意見
2021年08月09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濕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溫度依存性隨地下水位變化〉。這篇研究指出濕地的甲烷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不只受氣溫影響,地下水位深度亦會影響排放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閱讀更多「光照會透過生理時鐘基因影響憂鬱的行為」專家意見
今(2021)年7月8日,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遺傳學》(PLOS Genetics)發表最新研究,發現對小鼠使用光照治療的方法,可以幫助改善小鼠類似憂鬱症的絕望行為。
閱讀更多網傳「喝低脂牛奶容易患得帕金森氏症?」專家解析
該研究結果只能解釋在這群受試者的身上,確實觀察到低脂乳製品的攝取量與帕金森氏症有相關性,但並不代表喝低脂牛奶就比較容易得到帕金森氏症,因為還有其他太多因素沒有排除,例如這群人或許在生活習慣上有其他的共通點可能也會導致這樣的結果。
閱讀更多「氣膠與海洋調節延緩二氧化碳增加對東赤道太平洋的影響」專家意見
2021年07月29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氣膠與海洋調節延緩二氧化碳增加對東赤道太平洋的影響〉。此研究採用最新的氣候模型評估赤道太平洋東西溫度梯度與沃克環流未來的演變。赤道太平洋與沃克環流的變化與聖嬰及反聖嬰現象息息相關。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閱讀更多「第一劑新冠mRNA疫苗過敏者在接種第二劑的安全評估」專家意見
本研究認為,大多數對mRNA COVID-19疫苗第一劑有立即過敏反應的案例,對第二劑都有很好的耐受性。症狀的嚴重程度比第一劑輕微,而且都不需要使用急救藥物。對於目前推動盡快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以提高保護力,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參考資料。但是,是否適用於所有施打第一劑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人,仍需要謹慎判斷。
閱讀更多「運用AI達高準確度的人類蛋白質體結構預測」專家意見
今(2021)年7月23日, DeepMind於《自然》(Nature)期刊發表最新研究,顯示AlphaFold能可靠的預測人類蛋白質體中將近60%的氨基酸結構位置。作者提到,AlphaFold大規模且準確的結構預測能力將成為重要的工具,可以幫助解決新的科學問題,有助於進一步研究蛋白質的功能。
閱讀更多「東京奧運防疫措施和潛在威脅」專家意見
這是一個於以色列對懷孕婦女在施打兩劑輝瑞/BNT疫苗後,與未施打者其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發生率的研究。其結果發現有施打者其感染率明顯較低,在追蹤28-70天中,其感染危險性僅為未施打者的22% (95%信賴區間為0.11-0.43, p < 0.001),施打者無嚴重副作用,其懷孕併發症也未增加。
閱讀更多「孕婦接種BNT疫苗與新冠感染率關聯」專家意見
這是一個於以色列對懷孕婦女在施打兩劑輝瑞/BNT疫苗後,與未施打者其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發生率的研究。其結果發現有施打者其感染率明顯較低,在追蹤28-70天中,其感染危險性僅為未施打者的22% (95%信賴區間為0.11-0.43, p < 0.001),施打者無嚴重副作用,其懷孕併發症也未增加。
閱讀更多「WHO專家建議不要混打疫苗?」專家意見
台灣媒體於7月13日報導,稱「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12日建議,民眾不要混打不同廠牌的新冠肺炎疫苗」,目前不同廠牌疫苗混打的相關研究,多是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數據。究竟混打疫苗的證據目前如何呢?我們特邀專家回應。
閱讀更多「臺灣汽電共生技術發展現況」專家意見
近期因公投、停電等事件,能源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網路輿論也提到「汽電共生」是回收餘熱用於發電,有助於節能減碳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根據能源局2021年3月統計數字,目前臺灣汽電共生總裝置容量為6,535 MW,但在整體能源政策上,汽電共生扮演的角色並不明顯。據此,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可能原因。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