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C 資料庫

「濕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溫度依存性隨地下水位變化」專家意見

2021年08月09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濕地二氧化碳和甲烷排放的溫度依存性隨地下水位變化〉。這篇研究指出濕地的甲烷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不只受氣溫影響,地下水位深度亦會影響排放量。台灣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閱讀更多

「氣膠與海洋調節延緩二氧化碳增加對東赤道太平洋的影響」專家意見

2021年07月29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氣候變遷》(Nature Climate Change)刊登最新研究報告〈氣膠與海洋調節延緩二氧化碳增加對東赤道太平洋的影響〉。此研究採用最新的氣候模型評估赤道太平洋東西溫度梯度與沃克環流未來的演變。赤道太平洋與沃克環流的變化與聖嬰及反聖嬰現象息息相關。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回應此篇研究。
閱讀更多

「第一劑新冠mRNA疫苗過敏者在接種第二劑的安全評估」專家意見

本研究認為,大多數對mRNA COVID-19疫苗第一劑有立即過敏反應的案例,對第二劑都有很好的耐受性。症狀的嚴重程度比第一劑輕微,而且都不需要使用急救藥物。對於目前推動盡快完成接種兩劑疫苗以提高保護力,無疑是相當重要的參考資料。但是,是否適用於所有施打第一劑後出現嚴重過敏反應的人,仍需要謹慎判斷。
閱讀更多

「東京奧運防疫措施和潛在威脅」專家意見

這是一個於以色列對懷孕婦女在施打兩劑輝瑞/BNT疫苗後,與未施打者其新冠肺炎病毒感染發生率的研究。其結果發現有施打者其感染率明顯較低,在追蹤28-70天中,其感染危險性僅為未施打者的22% (95%信賴區間為0.11-0.43, p < 0.001),施打者無嚴重副作用,其懷孕併發症也未增加。
閱讀更多

「WHO專家建議不要混打疫苗?」專家意見

台灣媒體於7月13日報導,稱「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斯瓦米納坦(Soumya Swaminathan)12日建議,民眾不要混打不同廠牌的新冠肺炎疫苗」,目前不同廠牌疫苗混打的相關研究,多是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數據。究竟混打疫苗的證據目前如何呢?我們特邀專家回應。
閱讀更多

「臺灣汽電共生技術發展現況」專家意見

近期因公投、停電等事件,能源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網路輿論也提到「汽電共生」是回收餘熱用於發電,有助於節能減碳增加能源使用效率。根據能源局2021年3月統計數字,目前臺灣汽電共生總裝置容量為6,535 MW,但在整體能源政策上,汽電共生扮演的角色並不明顯。據此,新興科技媒體中心邀請專家解析可能原因。
閱讀更多

「病毒動力學模型分析試驗中的抗新冠病毒藥物效果」之專家意見

今(2021)年7月6日,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醫學》(PLoS Medicine)最新刊登的研究運用病毒動力學模型,分析並探討新冠藥物臨床試驗結果不一致的背後原因,希望有助於未來設計更好的臨床試驗。結果發現如果患者出現症狀後立即招募進入試驗,可以顯著減少需要的樣本量。
閱讀更多

「腸道菌透過腦部神經元調控社交行為」之專家意見

今(2021)年6月30日台北時間23:00,國際期刊《自然》(Nature)最新刊登了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生理學科暨研究所吳偉立助理教授的團隊所主持的研究。研究結果展示出特定的腸道菌種能抑制HPA axis神經迴路的活性,且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可以透過腦中調控壓力反應的神經迴路而影響社交行為。新興科技媒體中心特邀本研究作者,以及四位專家回應。
閱讀更多